《广论讲记》摘要第87课——下士道业因果黑业果贪欲嗔恚(重要)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11-29 14:58 ė108次浏览 60条评论

午三、意业分三: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

未一、贪欲分三:一、何为贪欲  二、贪欲之究竟  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申一、何为贪欲

【贪欲。事者,谓属他财产。】

贪欲的事,就是属于他人的财产。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彼事作彼事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欲令属我。】

贪欲的意乐分三:想,是对某事、某物确认无误,譬如,对于一台电脑,知道它是电脑,而不是其它的影碟机之类的东西。烦恼,是贪嗔痴任何一种。等起,是想占有此财物。

【加行者,谓于所思义,正发进趣。】

贪欲的加行,就是对所想求取之物真实进趣。譬如,生起贪欲的意乐后,再再住著、持续这种念头,则属于贪欲的加行。

申二、贪欲之究竟分三:一、真实  二、圆满之量  三、非圆满贪欲

酉一、真实

【究竟者,说于彼事,定期属已,谓念其财等愿成我有。】

贪欲究竟,就是对彼事决定希求,也就是心想:愿这个财物等成为我的财物。

酉二、圆满之量

【此中贪心圆满,须具五相:】

贪心圆满的量,就是必须全分具足以下五种心相:

【一、有耽著心,谓于自财所。】

第一,有耽著心,贪求财物成为己有。

【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

第二,有贪婪心,是希求财物辗转增长。

【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资财等事,计为华好深生爱味。】

第三,有饕餮心,就是对于他人所拥有的资财等事,心里分别这是殊胜美好而强烈地生起爱著。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凡彼所有何当属我。】

第四,有谋略心,就是心里图谋:这些财物如何才能归属于我。

【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由于贪欲烦恼覆蔽的缘故,自己不觉得羞耻,也不了知贪欲的过患,因此不知道应当从贪欲中出离。在前四种心态发生时,如果心里能认识贪欲的过患,就能由此止息贪欲的发展,而从贪欲之中出离。此处知过患是因,出离是果。

酉三、非圆满贪欲

【若此五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这是讲贪欲非圆满的量,以上有耽著心等五种心,如果缺少其中一种,贪欲心相就不圆满,也就是如果只具有其中一种心乃至四种心,都不是圆满的贪欲。

【《瑜伽师地论》中,于十不善俱说加行。】

这一句,是对加行断疑。

有人怀疑:贪欲只有意乐,为什么还说加行?这是根据《瑜伽师地论》而宣说的,在该论中对十不善业都说了加行。

以下举例广说不圆满贪欲的种种情况:

【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谓作是念:云何当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

有关非圆满贪欲之理,就是心想:怎样才能让这位家主成为我的仆人,符合我的所求?按唐译《瑜伽师地论》,是对家主心想:我如何才能和家主一样,能随意使唤奴仆,让他听从我,为我做事。这样希求别人侍奉自己,就是对供侍生起贪欲。

【又于其妻子等及饮食等,诸资身具,亦如是思。】

或者想:他的妻子、儿女、仆人等,或者他的饮食等资身之具,怎样才能全部归属于我。这是对摄受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成施性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让他知道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乐于布施等?“等”字包括“安住正念,寂定聪慧,诸漏永尽,守持戒律”等。这样希求别人对自己赞扬、称颂,是对名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主,四众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使这些国王乃至商主或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供养承事我,获得衣食等财物?譬如,遇上一位富豪,心想:以什么方法才能让他每月供养我一千元。这样希求供养,就是对供养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当生天上,天妙五欲以为游戏,当生猛利〔自在天名称之一〕、遍入世界,乃至愿生他化自在。】

或者心想:如何能让我生到天界,在天堂中以五种妙欲尽情地游戏。如何能让我生到大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让我生到他化自在天中。这样渴求升天以及享受天界妙欲,就是对天界妙欲及殊胜之生生起贪欲。

【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所有资具,发欲得者,亦是贪欲。】

或者心想:如何能让我获得父母、妻子、仆人、朋友、宰官、亲戚、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拥有的资产,这样对资具发起想得到的心,就是对资产生起贪欲。

申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公案略】

以上贪欲的业相,贪欲圆满的相,种种不圆满贪欲的相,学习时,如果不反观自心,只是字面上记忆宣说,那就和修行无关。上面讲过,一切佛语、菩萨语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闻思和修行脱离,这样听闻便得不到真实受用。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听受一切言教之后,返观自心、消归自心。这样对治,才能学一分,就以一分离过增德。

学习贪心圆满的五相,应当把握一个要点,就是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生,一念微细之间不知防范,就会发展成严重的障碍。所以,起心动念时,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观照,习气一增上,心态就会逐渐转变。譬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习气增上就会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贪以成性就会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心态。这样成为贪结之后,就会严重障碍出离。既然知道业是起于心念,一念心虽然微小,关系却是极大,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巨大过患。因此首先应在起心动念上勘察,到底对于何物何人、何种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责或用心咒佛号转念,这样才能遮止恶趣、遮止轮回。

未二、嗔恚分三:一、何为嗔恚  二、嗔恚之究竟  三、以公案教诫学人

申一、何为嗔恚

【嗔恚心中,事、想、烦恼,如粗恶语。】

嗔恚心的事、想、烦恼,如同粗恶语。嗔恚心的事,是能引生恚恼的有情。

【等起者,乐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杀、遭缚,若由他缘或自任运耗失财产。】

嗔恚心的等起,就是乐意打骂等的欲,即心想:如何让对方遭受杀害、系缚等,或者通过其它因缘或对方自己自然损失财产。

【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

嗔心的加行,是对所想发起加行。

申二、嗔恚之究竟分三:一、真实  二、圆满之量  三、非圆满嗔心

酉一、真实

【究竟者,谓于打等,期心决定或已断决。】

嗔心究竟,是对于打骂等,心里做出决定或者已经确定。

酉二、圆满之量

【此亦有五,全则圆满,缺则非圆。】

嗔心圆满也有五个条件,条件全分具足是嗔心圆满,条件缺一则属于非圆满嗔心。

【谓具五心:】

嗔心圆满有五种心:

【一、有憎恶心,谓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

第一,有憎恶心,是心中随着与能损害相相应的法而分别的缘故。譬如:某人辱骂我,我心里随着他辱骂的表情、话语等,一直分别,也就是一直执著他人损害自己的相。这就是有憎恶心。

【二、有不堪耐心,谓于不饶益不堪忍故。】

第二,有不堪耐心,就是不能安忍他人对自己不饶益的缘故。这是难忍、难容之心。

【三、有怨恨心,谓于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

第三,有怨恨心,就是对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之而忆念的缘故。

因为数数非理思惟忆念,就转变成怨恨。有为法的恶心就是这样一步步串习而成的。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何当捶挞,何当杀害?】

第四,有谋略心,就是想要损害他人,就作意:我要用什么方法去捶打他?想要进行杀害,就作意:我要用什么方法去杀害他?乃至想要使他感受种种忧恼,就作意:我要如何实现这个目的?

【五、有覆蔽心,谓于嗔恚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第五,有覆蔽心,就是由于被嗔恚烦恼覆蔽的缘故,而不觉得羞耻,也不了知嗔恚的过患以及应从嗔恚之中出离。

学习嗔心圆满的五种相,重在认识自心。必须抓住恶心的起点,知道最初的相是什么,观照的方法就可以明确,由此也可以举一反三。嗔心圆满的五相当中,第一相非常重要,由此可以认识业从何而起。第五相也很重要,由此会认识最后将沉沦到何种状态。中间三相是演变的过程。

对于第一相憎恶心,论中说:“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这就告诉我们什么是染污的根源。这一句话略说就是“于相分别”,即:对一种假立的相分别,或者是说自己的心住著在这个相上,这个住相就是生起贪嗔的根源。换句话说,观有漏法为功德,就会生起贪欲,执取对境能损害的相,就会生起嗔心。对参《金刚经》当中世尊所说:“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可见,心如果住著对方损害自己的相,就会引起嗔恚,而且随着非理思惟的增长,业会由细而粗,由轻而重,以意推动身口,能使身心堕入恶趣。

酉三、非圆满嗔心

【仅成损害心者,谓作是念:彼于我所,已作正作,诸无义事,故我于彼当作无义。尽其所有几许思惟,尔许一切皆损害心。】

仅仅成为损害心,是普通嗔心,包括报复心理、幸灾乐祸的心理等。

首先,是报复心理,即心想:他对我曾经做过、正在做或者将来要造作无义之事,因此我也要对他施行无义。这样有多少念思惟,就有多少念的损害之心。

【如是愿他现法丧失亲属、资财及善法等,及愿后法往恶趣中,亦是损心。】

这是幸灾乐祸的心理。从今生来说,愿他今生亲属丧失、资财损耗、善法失坏等;从后法来说,愿他后世堕入恶趣。这些也是损害之心。

申三、以公案教诫学人

【公案略】

嗔心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假设侥幸获得人身,也是相貌丑陋、愚昧无知,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遭受众生欺凌,转生在空旷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的地方,经常惨遭礌石兵刃等损害而横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没有生起慈心的机会。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