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35课断烦恼品

作者:大树 分类: 中观专区 发布于:2023-12-4 14:31 ė96次浏览 60条评论

丙一、断烦恼集方便之瑜伽分三:一、略明障治体性;二、广明差别;三、结摄其义。

丁二、广明差别分三:一、示所断惑相;二、明障治对应之差别;三、分说断三毒之法。

戊三、分说断三毒之法分三:一、于共同境断痴之方便;二、于可意境断贪之方便;三、于不可意境断嗔之方便。

己三、于不可意境断嗔之方便分二:一、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二、于能断思惟安忍功德而断。

庚二、于能断思惟安忍功德而断

安忍有三类: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思胜解忍。这里圣天菩萨主要引导的是耐怨害忍,即当他人对自己施以怨憎毒害时,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

设问:受到他人的毁骂时,为什么要安忍呢?

答:

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

若于忍作障,有谁愚同彼。

【颂文直解】

如果通过安忍,就能够毫不费力地获得巨大的福德,而有人却对这个福德之因作障碍,那么哪里还会有这样愚痴的人呢?

特对强力者,嗔恚则不起,

嗔唯陵羸弱,汝何敬重彼。

【颂文直解】

一般而言,嗔恚虽于不悦意的境生起,然特别对于那些力量强者,却不容易生起嗔恚,因此,嗔恚仅是欺凌弱者,对这样的嗔恚,你为何还很敬重呢?

设问:受到别人损害时,如果不进行报复,就会受到侮辱,也会被世人看不起。因此生起嗔恚,进行报复,是合理的。

答:

若于嗔处忍,能生诸修德,

于德处云畏,汝唯是愚夫。

【颂文直解】

人如果对于容易生起嗔恚之处能够安忍,就能生起慈心三昧等的修行功德。而对于这个功德之处心生畏惧,那么你就完全是一个愚痴的凡夫而已。

设问:虽然自己修了安忍,但是有时候别的人没有丝毫地反省、改变,反而得寸进尺,因此对他们实在是忍无可忍,不得不生起嗔恚,进行报复。

答:

谁灭尽侮毁,而生于他世,

与其自作恶,受侮尤善哉。

【颂文直解】

有谁能够在此世灭尽一切的侮辱诋毁后,才去往后世?在此生中,与其去报复,造下后世三恶趣的恶因,还不如安然忍受他人的侮辱更好。对此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

丁三、结摄其义

若谁能真知,内识住等相,

有此智慧者,烦恼终不住。

【颂文直解】

总之,如果有谁能真正了知,内识的生、住、灭三相在实相中是没有自性的,那么对于有这样智慧的人,烦恼任何时候都不会在他的智慧中安住。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