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91课——下士道业因果黑业果
子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
丑一、思总业果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 二、分别思惟
寅二、分别思惟分二: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二、抉择业果
卯二、抉择业果分三:一、显示黑业果 二、白业果 三、业余差别
辰一、显示黑业果分三:一、正显示黑业道 二、轻重差别 三、此等之果
巳二、轻重差别分二:一、十业道轻重 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午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分四:一、福田门 二、所依门 三、事物门 四、意乐门
未二、所依门分四:一、以智愚而有轻重 二、以具戒而有轻重 三、破戒者等之罪业 四、归纳而说依法之重罪
申一、以智愚而有轻重
【由所依门故力大者,谓如铁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说智不智所作罪恶,而有轻重。】
由所依方面导致业力重大:按《俱舍论自释》来说,譬如,一颗铁丸子体积虽小,但也会沉入水底;如果将它打成容器,体积虽大,却会上浮。以此比喻智者和愚者所造罪业有轻重的差别,即:智者所造罪业虽大,却能从罪业中出离;愚者所造恶业虽小,却会因此而堕落。
为什么智者和愚者所造恶业有这样的轻重差别呢?下面分别讲述根据,先讲愚者造恶力重的根据:
【此因相〔1〕者,《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
这个根据,在《涅槃经》中说:无智慧的愚者造作罪业,就像苍蝇粘上口水便不能脱离。意思是,愚者即使是对微小的罪业也不能脱离。因为愚者对以前已造下的罪业没有后悔心,日后又不能行持善业,由于覆藏己过,虽然先前已有一些善业,也会被这个覆藏之恶所染污。对愚人来说,由于以上这些因缘,导致本来只是在现世中应成熟轻微异熟的因,却转成了后世在地狱中感受痛苦的极重之因。
总之,愚者即使造小罪,也会成为地狱的因,这是因为愚者不能发露忏悔、改过自新的缘故。
【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
这又好比在一碗水中投入一把盐,水便很难饮用;或者如欠他人一文金钱而不能偿还,将导致利息增长,难以摆脱他人的逼迫、捆缚等苦恼。这是说:愚人造了罪业后,不能及时发露忏悔,而导致恶业力一直增长,最后微小的恶业也会增长成为重大;相反,造罪之后若能具足四力立即发露忏悔,重业也会转成轻业。
【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谓重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
又说由于五种相的缘故,导致本来只是在现世中将感得轻微异熟的业,却转成在地狱中成熟异熟果的因。“五相”:一、愚痴深重;二、善根微薄;三、十恶业尤为深重;四、造罪后不起追悔之心;五、先前无有善行。
下面讲智者造恶轻微的根据:
【故说轻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护后过,不藏诸恶,勤修善法,诸恶对治。】
所以应当了知,罪业轻微是指智者具足以下的条件,即:造罪之后,能追悔以往过失;能以誓愿力防护未来不造;能坦诚发露,不覆藏罪业;能精勤修行善法,以对治诸恶。《太上感应篇》说:“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
应当简别的是:如果不是按照这样去修,却自以为是智者,因为轻蔑的缘故,明知不能做,却还以愚痴心故意去做,这样罪业尤其深重。
申二、以具戒而有轻重
【《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乐谓菩提心,及其福田俱无差别,然所供物殊异极大,是所依力极为明显。】
《宝蕴经》说:“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趣入大乘,而且拥有转轮王的地位,他们各自都以大海那样宽广的灯器、须弥山那样高大的灯炷来燃灯供养佛塔,如此所得福德虽然极多,然而相比之下,如果有一位出家菩萨在微小的灯烛当中涂上油脂,在佛塔前燃灯供养,则前者所得福德比不上后者的百分之一。”
对这段经义,从意乐、福田、供物、所依、福德五个方面做比较,就能看出以所依而造业力大的规律。
【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后较于前前进趣优胜。】
通过以上的道理,我们便能了知所依的律仪和造业的轻重具有直接关系。从修行上来说,无律仪和有律仪相比,有律仪修行殊胜;而同为有律仪,其中具一种律仪、具两种律仪及具三种律仪的所依身,在修道进趣上,后后比前前来得优胜。
【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
譬如:在家人修持布施、安忍等善行时,假如能受持斋戒律仪,比如受持八关斋戒来修,这与无律仪所修的善根,在势力大小上有极明显的差别,也就是对同样一种善行,具戒者所修的善根更加殊胜。
申三、破戒者等之罪业
【《制罚犯戒经》说:较诸世人具十不善,经百岁中恒无间缺所集众恶,若有比丘毁犯尸罗,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极多,亦是由其所依门中,罪恶力大。】
“仙幢覆身”:仙幢,是三世诸佛果位的清净幢相,即袈裟。仙幢覆身,是指所依为出家比丘身。
《制罚犯戒经》中说:比如世间人具足十不善业,在一百年中日夜不断地造恶,与彼所集的众多恶业相比,如果有比丘毁犯尸罗,而以仙幢覆身,在一日夜中受用信施,则后者的不善极多。从造业时间来看,前者是百年,后者是一日夜;从造业种类来看,前者是具足十恶,后者是非法受用信施。这两者都是前者远超后者,然而却是后者的罪业极多,可见,这也是由于所依而导致罪恶的力量大。换句话说,因为破戒者以仙幢覆身,所依的身份很重,因此受用信施的罪业极为严重。
【《分辨阿笈摩》亦云:“宁吞热铁丸,猛焰极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通说犯戒及缓学处〔2〕。】
《分辨阿笈摩》中也说:“宁可以口吞食像烈火一样炽热、极其可畏的热铁丸,也不以犯戒之身受用信众供养的食物。”此处通说了犯戒和松缓学处两种。
申四、归纳而说依法之重罪
【敦巴仁波卿云:“较依正法所起罪恶〔3〕,十种不善是极少恶。”现见实尔。】
仲敦巴仁波切曾说:“和依靠正法所造的恶业相比,十种不善是极少量的恶业。”现在看这个意义确实是如此。当然,从反面来说,依靠正法所起的功德,也成为极多的功德。
未三、事物门
【由事物门故力大者,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养佛中正行供养,较诸财施财物供养,最为超胜。此是一例,余皆应知。】
由事物方面导致业力重大,譬如:和财布施、财供养相比,布施有情中的正法布施、供养佛中的正行供养等最为超胜。这只是略举一例,其余可以类推。
未四、意乐门分二:一、以意乐的大小、强弱、恒促而分析 二、嗔恚尤为严重
申一、以意乐的大小、强弱、恒促而分析
【由意乐门故力大者,《宝蕴经》说: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于此诸塔,复经微尘沙数之劫,以一切种可供养事承事供养。若诸菩萨不离一切智心〔4〕,仅散一华,其福极多。如是由其攀缘所得,若有胜劣,及缘自他利益事等意乐差别。】
由意乐方面导致业力重大,如《宝蕴经》说: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非菩萨的有情,都分别建造了形量等同须弥山的佛塔,而且在经过极微尘数劫的时间中,为了自己而以一切种类可供养的事,对这些佛塔承事供养,如此供养所得福德虽然极大,但是相比之下,如果菩萨不远离一切智心,仅仅散一朵花供养,所生的福德较前者极为广多。为什么二者作福的果报差别如此大呢?原因就是意乐有差别:第一,是在攀缘所得上有胜劣差别。“缘所得”即缘果,前者仅求人天圆满或小乘阿罗汉果,后者是求一切智的佛果。第二,是有缘自利和缘他利的差别。前者只缘自利,后者是缘他利。了知意乐和业力轻重的关系之后,在行供养等善业时,应当调整好意乐,至少应当以造作菩提心摄持而行善。
【此复由其强盛微弱、恒促〔5〕等门,应当了知。】
除了上述意乐的差别之外,还须了知,由意乐的强盛与微弱、长久与短暂等,也会导致善业业力的轻重差别。
申二、嗔恚尤为严重
【又于恶行,若烦恼心,猛利恒长,其力则大,其中复以嗔力为大。《入行论》云:“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
恶行方面,如果烦恼心猛利长时,恶业力就大,在种种烦恼之中,又以嗔心的业力尤其强大。《入行论》说:“过去千劫以来所集的布施、供佛等一切善行,一次嗔恚便能摧坏。”
【此复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萨较前尤重。《三摩地王经》云:“若互相嗔恚,非戒闻能救,非定非兰若,施供佛能救。”《入行论》中亦云:“如此胜子施主〔6〕所,设若有发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
而且,如果是嗔恚同梵行的道友以及菩萨,则较前面的一般嗔恚罪业更加深重。《三摩地王经》说:“假如同梵行道友之间互相嗔恚,这个异熟果报不是以具有戒律所能救护,不是以闻法能救,也不是以禅定、居住静处或者布施供佛所能救护。”《入行论》中也说:“假如有人对这样的菩萨发起暴恶心,佛说此人生起多少恶心,就要住在地狱中受苦多少劫。”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