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53课破见品
破见品第十二
现在讲的是“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上一品是“正明”,已经完成了对三时空的真实性之瑜伽的引导。那么接下来讲的第十二品,引导的是摄持无我见之甚深瑜伽。
后八品学的是胜义空性,胜义空性是内道不可思议的般若法的心要。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的正行,或者说心要、核心,就是诸法无我空性见解摄持下的甚深瑜伽修行。学这一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空性法门的殊胜性,不在我执、我见摄持下修法。
丙二、法无我真实性之瑜伽分三:一、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二、别说内外空真实性之瑜伽;三、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
丁一、总说三时空真实性之瑜伽分二:一、正明;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
戊二、明无我甚深见之瑜伽分二:一、闻器之差别;二、所说法之差别。
圣天菩萨从两个方面来引导修习这深奥的无我见,从而破除邪见。首先开示闻器的标准,让大家对治掉与此相反的缺陷,成为合格的法器;其次开示所说之无我正见的特色以及与非法的区别,使大家明辨是非,破除邪见。
己一、闻器之差别分三:一、说法器之胜用;二、说非器之过患;三、结成如是区分之义。
庚一、说法器之胜用
设问:三界导师世尊对无我空性之义作了广说,本论也已经对无我空性作了清晰的阐述,那么哪些人是适合听闻这些法的人呢?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
(唐译:
禀和希胜慧,是法器应知,
异此有师资,无因获胜利。)
【难词释义】
质直:正直之心。
求义:对正理,即善说之义,有希求之心。
【颂文直解】
能安住于不贪自方、不憎他方的质直,并且具有拣择善说与恶说的智慧,再加上对善说之义有希求之心,这样的人,即被称为是闻法之器。对这样的闻法之器讲经说法,则闻法者不会把说法者的功德见为过失,而且闻法者也只会生起功德,不会生起过失。
(唐译:要具足三德,才能名为法器,即:一、禀性柔和,无有偏党,恒自审察,不贪己见;二、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也就是不固步自封;三、生性聪慧,能了知善言的功德、恶言的过失。如果缺乏如上三德,甚至具有相反的过失,即使有善知识帮助,也不可能获得开悟等的殊胜利益。)
庚二、说非器之过患分三:一、不住质直之过患;二、不具智慧之过患;三、不具希求之过患。
辛一、不住质直之过患分二:一、正义;二、余义。
壬一、正义
说有及有因,净与净方便,
世间自不了,过岂在牟尼。
【难词释义】
有:三有,即苦谛。
有因:三有之因,即集谛。
净:杂染已清净,即灭谛。
净方便:清净杂染之方便,即道谛。
牟尼:导师释迦牟尼佛。
【颂文直解】
世尊宣说了四谛的圣道,即:有漏果之三有——苦谛,三有之方便(因)——集谛,苦、集寂灭(净)——灭谛,体为八圣道之寂灭方便(净方便)——道谛。但是无质直心的世间人,自己不了知四谛的甚深义,非但不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反而执世尊所说并非如实。
外道们这样说:如来所讲的法中,为后世获得安乐的法,我们都能接受,但是说为了获得解脱、成佛,就需要持有一切法都不存在的见解,这是很难接受的。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舍诸有涅槃,邪宗所共许,
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颂文直解】
数论师等邪宗,都共许必须舍弃诸有,也就是舍弃一切杂染之事,才能证得涅槃。而导师佛宣说了通过我和我所执等一切法空的方式,破三有的一切,那些宗派对此因何而不欢喜呢?这仅仅只是,因不住质直的过患之力,而把佛法见为过失而已。
壬二、余义
那么,既然外道也同样认为要舍弃诸有,才能获证涅槃,那他们与内道的区别在哪里呢?
不知舍方便,无由能弃舍,
是故牟尼说,余定无涅槃。
(唐译:
不知舍证因,无由能舍证,
是故牟尼说,清凉余定无。)
【难词释义】
余:指内道之余,即外道。
【颂文直解】
外道仅有舍弃三有的意乐,但是却不知道舍弃的方便,所以他们不可能真正舍弃。是故佛说:外道决定不可能证得涅槃。
(唐译:外道虽有舍弃生死与求证涅槃的意乐,但是因为嫌憎、背离真空,耽著妄有,导致不善知舍与证的方法,所以不可能成功。是故佛说:四沙门果,我法中有,余法定无。)
上面讲了不具质直心的过患,接下来讲不具备智慧的过患。
辛二、不具智慧之过患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
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难词释义】
深事:隐蔽难测之事。
【颂文直解】
若对于佛所说的四谛甚深义等,极为隐蔽的所量,有人不具备观慧,未能如实了达,而生起疑惑,就应该首先对无相空生起信解,即对隐蔽的四谛义等,生起决定的信心。
但是外道又这样想,如果佛所说某一部分是真实的,就能类推出其他的内容也都真实,那么他们这些宗派也就同样可以这样做。前面也说了,要舍诸有,才能涅槃,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派都认可的,于是外道就说,可见他们自己也有正确的地方,因此可以推出他们的所有法都是正确的。对此圣天菩萨说:
观现尚有妄,知后定为虚,
诸依彼法行,被诳终无已。
【难词释义】
妄、虚:此处都是颠倒、错误的意思。
现:指现起、表面的事物。
后:指隐蔽的事物。
【颂文直解】
这并不相同。外道观察表面、粗大的事物,尚且有颠倒之处,由此可知他们对隐蔽难知之义,必定愚蒙无知。那些缺乏智慧,而依外道法而修行的人,将被欺骗,而流落在无尽的轮回之中。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