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19课——中士道由十二缘起思惟无名到六入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4-9-14 10:45 ė118次浏览 60条评论

发起希求解脱意乐的方便有二种,以上已经宣说了由苦集门思惟,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如何由集生苦之相,以下宣说如何由十二缘起思惟,目的也是为了发起希求解脱之心。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一、正修意乐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  二、发此之方便

子二、发此之方便分二:一、连结文  二、真实义

丑二、真实义分二:一、由苦集门中思惟  二、由十二缘起思惟  

寅二、由十二缘起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  二、支分略摄  三、几世圆满  四、此等摄义

【第二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二、支分略摄;三、几世圆满;四、此等摄义。】

缘起是佛法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它的意义是“此有则彼有”,一切内外诸法都是缘起法,此处特以无明等十二支来说明内有情流转的缘起。

了解十二缘起,就会明了生死既不是无因生,也不是自在天等非因生,而是十二支以前前支为因缘引起后后支,环环相扣地流转延续。

为什么要思惟十二缘起?因为只要不了解流转的缘起规律,就会一直存在执著轮回有我、有安乐、有实义的愚痴,由此无法趣入解脱道,如果能了解十二缘起,就可以认清自己真实的存在状况,不会认为轮回是安稳、安乐之处,从而生起希求解脱之心。

卯一、支分差别分三:一、总说  二、分说  三、摄义

辰一、总说

【十二缘起支中。】

十二支的每一支以及以前前引生后后的生起次第我们相续中本来就具有,自然应当结合自相续来思惟,而不是脱离自相续去另学一种知识。

辰二、分说分十二: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处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巳一、无明分二:一、无明体性  二、无明差别

午一、无明体性分三:一、大小乘共许的无明体性  二、持萨迦耶见为无明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三、承许无明与萨迦耶见不是一体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第一支,如大黑暗般的无明,分成体性与差别两部分,其中体性又有三种不同的承许,首先按照大小乘共许的观点,宣说无明的比喻与意义。】

未一、大小乘共许的无明体性

【初无明者,如《俱舍》云:“无明如非亲实等。”】

《俱舍论》中以比喻如是描述“无明”:无明如同非亲或非实等,“非亲”是指怨敌,“非实”是指虚诳。

以下具体解释这个比喻。

【此亦如说怨敌、虚诳,非惟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是说亲友、实语相违所对治品。】

所谓“怨敌”,是指亲友的对立法,并不是遮除亲友之后的余法,也不是与亲友不同的法,比如,陌生人是亲友之外的法,但不是怨敌。“虚诳语”也是指真实语的正对治品,而不是真实语之外的语言,因为真实语之外的绮语、柔软语、粗恶语等并不是虚诳语。

以下宣说意义。

【如是无明,亦非仅遮能对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品。】

如是无明也不是只遮除了能对治的明以及排除明后所剩余的法,而是与明直接相违的所对治品,因此应当这样定义:所谓无明,即明的违品或对立法,而不是明之外的法。

另外须知,无明的释词:“无”不是指没有分别心而是指没有它的能对治,“明”也不是指明分而是指智慧的明,即无明不是指没有分别心的明分,而是指没有能对治——智慧的明。

未二、持萨迦耶见为无明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此中能治明者,谓正明了补特伽罗无我之义。此相违者,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

此中能对治的明就是真实明了人无我的意义,其违品就是补特伽罗我执的萨迦耶见,也就是缘多分无常的五蕴执著是常、一、自在我的萨迦耶见。

【此乃法称论师所许。】

法称、法护、清辩、月称等论师,根据《十地经》与《月灯经》的观点,对无明承许有见与非见两种,其中将萨迦耶见承许是有见。

未三、持无明与萨迦耶见不是一体的宗派所许无明的体性

【无著论师兄弟则许倒执实义、蒙昧实义二中后者,总谓邪解、未解二心之中,为未解心。】

无著和世亲二兄弟以及大多数小乘有部宗论师,根据《稻秆经》、《辨别经》等,承许无明是倒执实义与蒙昧实义这二者中的蒙昧实义,总之,是指邪解与未解二心之中的未解心。

【然此相违能治上首,则同许为觉无我慧。】

但以上两派都一致承许,与无明相违的主要对治是了达无我的智慧。

总之,法称等论师承许无明是和了达人无我的智慧相违的颠倒邪解,无著兄弟等则承许无明是愚蒙不了解无我真实义的心态,仅仅是一种未解的心识。虽然他们界定无明的体相有所不同,但一致承许无明的对治是空性慧。

午二、无明差别

为什么要认识无明的差别呢?因为了解清楚了无明的差别,才能辨明恶趣与善趣流转的源头。

【又此愚蒙,《集论》中说略分二种,谓业果愚及真实义愚。】

无著菩萨的《集论》中,将无明体性的愚蒙略分为业果愚与真实义愚两种。其中业果愚是指不知道业果,真实义愚是指不知道无我,此二者是衰损的源头。

 以下宣说无明的作用。

【初能招集堕恶趣行,后能招集往乐趣行。】

以业果愚必定招集堕落恶趣的业,以真实义愚能招集转生善趣的业。

业果愚就是不了解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何种后果,由于不了解,就会盲目造作堕落恶趣的业。在十二缘起图中,无明是以盲人行走在山道上来表示。凡夫如同盲人,每天都在愚蒙的状态中不停地造作。

如果破除了业果愚而没有脱离真实义愚,它会造作什么行呢?在真实义愚的掌控之下,所造作的必定是往生善趣的福业与不动业。

巳二、行分三:一、行之体性  二、行之差别  三、无明缘行之理

第二支行,就是能造作自己果的五取蕴或后有的行。换而言之,能感召后世五取蕴身的因就是行。

午一、行之体性

【行即是业。】

行就是业。

午二、行之差别

【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后复有二,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动业。】

此处分析了三种行,业粗分为能引恶趣的非福业与能引善趣的业二种。能引善趣的业又分二种,即能引欲界人天的福业与能引色无色界的不动业。

十二缘起图中,行是以陶工表示。一位勤劳的陶工每天一早起来投入工作,在他的作坊中有泥、水、绳子、火等,他不断地制作各种形状的陶器,日日如此。其实,凡夫人就是轮回工厂中的陶工,三门就是造作的工具,随着各种因缘的显现,会造作种种语言、动作与心念。

午三、无明缘行之理

现在重点观察无明与行的关系。造作的起因就是无明。我们每天在无明推动下,动很多念头、说很多话、作种种行为,这些造作的根源确实是无明。

总的须认识一条缘起:以无明为缘产生行,相反无明灭则行灭。

巳三、识分二:一、识之体性  二、识之差别

午一、识之体性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第三支识是了知别别境的心,经中说到六识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此处的识,按照承许阿赖耶识的唯识宗而言,主要指阿赖耶识,小乘有部、经部或某些中观论师不承许阿赖耶识,则主要指第六意识。

午二、识的差别分二:一、受生恶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识分为因位识和果位识:因位造业之后第二刹那熏于识田中的种子识是因位识;习气成熟而受生时的识是果位识。因位识在种子位,果位识在异熟位。

未一、受生恶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

此段是按无明生行、行生识的生起次第来解释。“无明”就是对“从不善业生起苦苦果报的道理”愚昧,由此业果愚自然会造作增长不善业,在造业的第二刹那,业的习气留存在识田中,这个以业习气所熏的现法识称为因位识。

【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是果位识。】

由此因位识的功能成熟,来世在恶趣结生时的识称为果位识。

以上宣说了受生恶趣的因位识和果位识,以下再讲受生善趣的两种识,也是要认识如何由无明而生起行,再以行如何熏于识,这是缘起链,有前前必定会引生后后。

未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如是由于无我真实义愚增上力故,未如实知善趣真苦,妄执为乐,即便造集福、不动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

受生善趣根源是真实义愚。虽然了解业果,远离了业果愚,但是对无我真实义蒙昧,以这种无明力的作用,心识被障蔽,不了解轮回圆满是苦的本质,而妄执是真正的安乐,以这种心推动,就会造集福业或者不动业。造集业的第二刹那,业的习气会留在识上,这个因位的业习功能,称为因位识,也叫种子。

【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结生之识,是果位识。】

由依于因位识,当习气成熟时,就会在欲界和上界的善趣中结生,正结生时的识就是果位识。

缘起图上,识是以猴子表示,我们的心识如猴子般无法静止,永不停息地带着各种业因在六道中辗转,故以猴子表示识。

巳四、名色

【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色者,若生无色,惟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等色,如应当知。】

第四支名色,名是指受、想、行、识非色的四蕴,色是指色蕴,名色就是指五蕴。如果受生在无色界,其色蕴只有色种子而没有实际的色。除无色界之外的其它生处的羯罗蓝、安部陀等色,应当按照相应阶段的体相分别理解。

为了表示名色,在缘起图中画了一条船,船上有很多人,船是代表色蕴,众多乘客代表受、想、行、识四蕴。此图还表示了名和色的关系:船无人不能行,人不依船也不能进,二者缺一不可,互相起作用。

巳五、六处分二:一、真实义  二、遣除疑惑

午一、真实义

【六处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识入精血,为羯罗蓝,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于羯罗蓝位而有。】

六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是胎生,在识进入精血成为羯罗蓝之后,诸根随着名的受想行识与日俱增,逐渐转成眼耳鼻舌四处,身和意这两处早在羯罗蓝位就已经形成。

【若是化生,结生之时,诸根顿起,无此渐次。】

化生不经过母胎,也不是卵生与湿生,它是结生时就诸根顿起,没有渐次长成的过程,比如,天人是化生,这边死殁,那边小天人的六根就一时而显现。

【卵生湿生,惟除住胎,余者悉同。是《本地分》所说。】

湿生是借助暖气和湿的因缘而受生,卵生则是蛋生,这两种除了住胎方式不同之外,其它都相同。以上是《本地分》所说。

午二、遣除疑惑分二:一、断除体性的疑惑  二、断除界的疑惑

未一、断除体性的疑惑

[有人怀疑:名色是五蕴,六处也含摄在五蕴之中,二者有什么差别?]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六处成身差别,是为成就能受用者。

这两者有“得身自体”与“成身差别”的差别。比如,一颗花种播入土地的同时,已经得到了花的自体,但还没有形成花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显现出花蕊、花瓣、花枝等支分,这时才成就花的差别。同样,成就名色是指最初得到新的取蕴身的自体,而成就六处则是真正形成了身的差别,成就了能受用色声等五尘的能受用者。

未二、断除界的疑惑

又有人问:无色界有情有没有六处呢?

【五有色处者,于无色中无。】

五有色处是指眼根乃至身根的五有色根。无色界没有色蕴的实体,所以不可能显现五有色处。此处,十二支中的六处支主要是针对人道而安立,其它的生命形态会有某些的差别。

缘起图当中,六处是以空屋子表示,这间空屋有六扇窗户,无人居住,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这表示在六处最初形成时,六识尚未产生,如同屋中没有主人一样,到后一刹那,六识顿然生起,这时才能了别外境,如同屋中有主人居住一样。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