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九品补充:中观宗修行成佛的原理——五蕴转化为五智、五佛
在《入行论第179-180课共修内容》中提到整个“智慧品”都是在诠释世俗谛如梦如幻、胜义谛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世谛、胜义二谛无二双融。上师在《中观庄严论解说》中说过,世俗谛用“唯识”的观点解释最合理,特别是真相唯识,胜义谛则用“中观”的观点解释,特别是中观应成派。本品我们也一直在学习唯识和中观道理(以中观为核心、主要破唯识),主要是以“基”和“道”的角度宣说,里面没有涉及“果”,即从唯识或中观修行成佛的原理,而“果”不但是我们所求的、同时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了知后有助力于我们认清楚方向,所以分两次分别补充二者成佛的原理。
以下是补充内容:
按佛智的不同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五种,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唯识论持八识转五智之说。中观派和金刚乘一致认为,由五蕴转化为五智、五佛,不承认唯识家的“八识”之说。
大圆镜智是五蕴中的“色蕴”转化成智的。人体之五官识的五根属于色体(物质),触觉遍于全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体识的基础眼根(视神经)、耳根(听觉神经)、鼻根(嗅觉神经)、舌根(味觉神经)、身根(触觉神经)属于细微色体。五官之识觉的功能完全是直觉,没有思维活动。成佛时这种细微色体五根和与五根不可分离的五官识,经过修炼净化,转化为智能。因这种智能是无分别现观,如镜现影,故称“圆镜智”。圆镜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称大日如来、遍照金刚。
“受蕴”是人体身心的感觉功能。从性质上分,有身心感觉舒服愉快的“乐受”,感觉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觉不苦不乐、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三种。受蕴经过净化,成佛时转化为“平等性智”。因为一菇苦乐感觉起源于虚妄心识,断除二障,已无妄心,苦乐的幻觉消失,诸种感受完全变得相同,诸法平等,人世的荣辱、得失、爱憎、苦乐、生死等对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这种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人格化的佛称“宝生佛”。众生的苦是一种苦的感受,无苦的感受就是乐。生命最宝贵的是快乐,这种智慧境中,苦乐平等,无乐无苦,故称“平等智”为“宝生佛”。
“想蕴”是一种能分辨事物具体形象、标志,判断事物性质的认识功能。由众生的想蕴将各种事物分成可爱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后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无端生爱恨,由爱恨引起各种造业行为。众生的这种分辨功能,受众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客观事物真相的妄想妄执占主要地位。如果没有妄想妄执,就不会产生爱恨烦恼。克服烦恼,首先要断除妄心妄执,其根源就在这里。经过净化,在成佛时,这种想蕴就化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弥陀佛,译义为“无量光”。无量光佛所代表的妙观察智,实质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无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万物的妙智慧。
“行蕴”是色、受、想、识“四蕴”范围以外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行蕴有与心识有关的相应性行蕴和与心识无关的不相应行蕴(详见《俱舍论》)。行蕴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成所作智”或叫“作事智”。其人格化的佛为“诸事成就佛”或“不空成就佛”。因“行蕴”直接与行为动作有关,所以其转化之智能称做“作事智”。
“识蕴”是诸识的总合识蕴合也包括五官之识,但官识与色体转化为圆镜智,所以这里所说的“识蕴”是指第六识心识。“心识”的“心”并不是五脏中的“心脏”,“心识”的根也不是“肉团心”。眼识从眼根生,耳识从耳根生等等,前五识的物质载体是各自的“根”,第六识心识无固定的物质载体“根”,是“依前五种识而生”(《俱舍论》),就是关于色的心识依眼识而生,关于声的心识依耳识而生等等,依此类推。心识对色声香味触的认识,要靠眼识、耳识等等的媒介,不能直接感受外境。心识有直觉和思维两种功能。平常的心识直觉往往与思维混在一起很难辨认。只有内向直觉和定境直觉比较好辨认。比如眼见一熟人,眼识只能反映其人的体形、相貌、服饰,没有识别判断的功能。想起名称,辨认出是谁,那是心识的作用。“心识”是诸齐全的源泉、核心、主体,所以,此“心”字应解作“中心”之义。心识经过净化,至成佛时转化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智实际上就是如理智、见性智。“法界体性”就是“空性”。法界体性智的人格化的佛便是“阿趋佛”,即不动金刚。
五智中的圆镜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为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体性智可以包括无为自性身。因此,可以说“五智”包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两种根本智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