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2 入行论第143-144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12-26 9:33 ė1337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43课和第144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第 135 课开始学习“自他相换”。首先“略说”什么是自他相换:从平等的角度讲,我们应该爱护众生,不能伤害众生。那么现在,寂天论师又讲一个特殊修法,即自己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相交换,对自己的执著与对众生的执著相交换。再广说自他相换的“法相”和“事宜”。“宣说法相”分五: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

第 136 课圆满了“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一部分“代受他苦”。

第 137 课圆满了“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二部分“舍弃自己”。

第 138 课开始“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三部分“自他为主之功过”,分为两个部分:一、相之差别;二、果之差别。

第 139 课继续宣讲“果报之差别”。然后开始“自他相换法相”的第四部分“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分为两部分:一、真实宣说;二、教诫断除彼因。

第 140 课继续宣说“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对于“真实宣说”进行一个总结。 然后开始“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五部分“摄义”,从“意乐”上为了制止自己所受的危害,也为了灭除他众的痛苦恐怖,我们应毫不留恋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善根、财产,施舍予三界的一切众生,爱护别人如同爱惜自己一样。

第 141 课继续宣说“自他相换法相”的“摄义”,继续从“意乐”上说明:我在发菩提心的当下,就已经将自己的一切给众生了,身口意也好,财产善根也罢,全部是属于众生的。然后从“行为”上,我们不应该以他人的眼睛,成办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他人的眼睛等,造作恶业伤害众生。以上从行为上、心理上作了分析后,总而言之,我们应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把众生当作佛陀那样来对待,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吃的穿的、装饰品、房屋、财富、名声等,不要再把它归为己有,而要将使用权交到众生手里,一点不剩地布施给众生。至此圆满自他相换的“法相”。

然后宣讲自他相换的“事宜”,分为“意乐”和“行为”。“意乐”又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首先略说总括,我们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别人各方面超过自己时,自己心里就不平衡,一定要超过他。为了对治这三种心态,现在应该易位而处,修习悲护之心。然后分别宣说三个修法,第一个“修嫉妒心”的内容:首先修“于世间法嫉妒”,即怎么样修呢?把对方放在高位,自己降为低位。比如我本是法座上的一个法师,在修嫉妒心的时候,应该把自己观为乞丐,把众生观为自己,然后用乞丐的身份对之发起嫉妒心。这里的“彼”、“他”指原来的我,“我”、“吾”指现在的我。有些讲义称为旧我和新我,旧我即是现在的众生,新我即是现在的我。

第 142 课继续“修嫉妒心”,前面修“于世间法嫉妒”,现在修“于功德法嫉妒”,他广受世人赞誉,而我却身败名裂。 如果我毫无才学, 那该怎么办呢?其实人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本事,他虽然比我强,但胜他一筹的大有人在,而我虽卑劣,但还会有某些人比我更低劣,因此他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另外,我戒律废弛、见解退失等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那是由于烦恼所催而非我的意愿, 所以他作为有悲心的修行人,应该尽力救助我,如果在中间遇到了困难,他也应该安忍。然而我不但没有得到他的济助,反而遭到轻视,这种人虽然有才学功德,但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他对无知无能、身陷恶趣口中的众生,视若无睹,毫无悲愍之心,反而还在向别人虚夸自身功德,想以此胜过其他智者。

第 143 课开始修“竞争心”,原来我对平等者在才华智慧、名声地位等方面有一种竞争心,那么现在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对自己修这种竞争心。在利养、能力、智慧、势力等方面与己相等或者稍微超胜的对境面前,我们应该这样想:“如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众人对他的恭敬利养夺过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没有这么顺利,纵然吵架、造谣也在所不惜,我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这是很多凡夫人一再想的事情,这种想法如果详加观察,确实是内心中的烦恼。从功德方面:我将尽力宣扬自己闻思修、讲辩著及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令美名传扬各方,整个世间无所不知。而对他(原来的我)要想方设法压制、隐藏,一个人也不要听到他有点滴优点。从过失方面:全力以赴隐藏自己的过失,渴望受到众人的供养尊重,而对他则完全相反,尽力揭露其过失,令他一无所得。我获得丰厚利养,受人恭敬爱戴,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名利,反而遭受众人的呵斥谴责。总的方面: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他遭受百般痛苦,一旦他缺吃少穿、倒霉连连,我就欢喜若狂。我要使他成为大家冷嘲热讽的笑柄,成为众人竞相毁谤的对象。若听说他被众人侮辱,我就非常高兴,想去看一下他的惨境。

然后开始修“我慢心”,据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愚痴之徒(原来的我),想和我一争高低,这简直是白日做梦,难道他能和我平起平坐吗?

第 144 课继续修“我慢心”,要让他听到我被全世界的人交口称赞,赞叹我的种姓、智慧、悲心及人格,我因而欢喜若狂、汗毛直竖,完全陶醉在欢乐的海洋中。他(原来的我)拥有的财富、名声、地位等,我一定要设法夺取,使他一无所有、分文皆无,变成穷光蛋。如果他愿意规规矩矩给我做仆人,我就适当地给一些工资,让他保证温饱、有吃有穿就行了,其余的我全部霸占为己有。还要让这个人(原来的我)身心缺少安乐,不仅如此,而且我要让他恒常灾难临头、倒霉不断。为什么痛苦和灾害让他(原来的我,即我执)领受,对他如是怀恨呢?因为他在漫长的轮回岁月中,曾无数次地加害过我。至此,圆满了自他相换“事宜”中“意乐”的第二“广说”部分,即修三种心。

为什么要修这三种烦恼心(傲慢心、竞争心和嫉妒心)呢?其实这也是大乘佛法烦恼转道用的方便方法。上师在法本中说:“以上的教言,是对治这三种烦恼的殊胜窍诀。当然,没有运用的话,窍诀就是窍诀,你就是你,就像一个人马上要渴死了,旁边有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一口也不饮用的话,河水再多也无济于事。反之,即使只饮了一口,也能对治这种干渴。因此,这样殊胜的教言各位一定要牢记,一分窍诀就有一分力量,一分勤奋就有一分的收获。”

然后开始第三“摄义”部分,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首先是不相换之过患,以前一直追求自利,天天想着自己、维护自己,以这样的恶心所致,无数亿劫中漂泊轮回、饱尝痛苦,不管转生到三界哪个地方,都没有少许的快乐可言。这些痛苦正来源于我执和我所执。

上一次分享了中观般若法门的闻思次第和方法,这里来了解一下其最终的方向,即根本的目的:认识真相。如果不认识真相,我们无论行持再多的善法,也始终会被假相所欺骗、所诱惑,不停的享受外境所带来的“快乐”,但最终的结果是不停的沉浮在轮回的苦海中。我们只有认识到外境的虚幻不实,就如同电影中的一切,我们从来不会在现实中追求,又如同梦中的苦乐,在醒着的时候,我们从不追逐。我们如何能认识到真相呢?只有依靠空性智慧,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讲到,即使发了菩提心,没有空性智慧,也不能断除三有的根本,所以应该发愿要证悟空性智慧。

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中说过,方法有三个:大圆满,是通过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来证悟;一般密宗,是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来证悟;中观的证悟,则需要依靠以龙树菩萨的论典为主的各种显宗理论来推理。而我们主要依靠两个:一个是《入行论——智慧品》,通过理论分析,因明的建立和遮破,用我们的分别念抉择出世俗如梦如幻,胜义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另一个是《前行》中传讲的上师瑜伽,通过上师三宝的加持力证悟。只有空性智慧才能真正的让我们出淤泥而不染,才能真正的利益众生。

但什么事都不是一蹴而就,不会一因一果的。而是多个因缘聚合的结果,如种子发芽需要土地、阳光、水分和空间等很多条件。同样,认识真相也是,必需要有多个因素,它需要的就是《入行》和《前行》。并且我们通达法义之后,要实际的去修持。例如因果不虚之类的法义,大家都会觉得一说都知道,一看也都懂,确不知道如何利用它断除我们的烦恼,增上我们的善法,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理论上我们知道的太少了,太粗大,远远不足以対治我们那怕细微一点的烦恼!而《入行》和《前行》就像我们的两条腿,只有它们配合的很好的时候,我们走起来才更快,走的才更远。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