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6 入行论第153-154课共修内容(安立二谛、遣除世俗争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53课和第154课,开始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第 153 课首先“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它们是生起智慧的助缘,智慧如果没有这些因,是很难生起来的。或者说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讲的“一切支”,全部是为了生起证悟诸法无实的空性智慧。
然后开始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首先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其中“抉择对境二谛”又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本课开始认识“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个方面: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首先学习二谛的“分类”:假象的世俗谛、真相的胜义谛,即是我们所承许的二谛。所谓的世俗谛,是语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是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
然后认识二谛的“本体”: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从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的安立。麦彭仁波切根据诸大经论,对二谛有两种安立方法:现、空分别为世俗和胜义 ,现相、实相分别为世俗和胜义 。大家关键要掌握的是,世俗谛是虚妄分别的对境,不是超越一切境界的法;胜义谛远离一切戏论,以凡夫人的心识无法了知。
最后了知“能量彼之慧差别”,分三个方面: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1、首先学习“补特伽罗之分类”,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这两种人怎么区别呢?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2、然后学习“妨害之次第”,平凡士与瑜伽士之间的观点有何差别呢?瑜伽士能遮破平凡士的观点,而瑜伽士当中,又以通达空性智慧的差别,上上者能超胜下下者 。
3、最后学习“能害之理”,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眼睛看到的柱子、耳朵听到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这不是诽谤现实吗?你们中观宗如何建立自己的观点?”答曰:以你我二者共同承认的比喻即可成立。
至此圆满“安立二谛之自性”,然后开始“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论;二、遣除胜义之诤论。
首先“遣除世俗之诤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第一个“遣除不行道之诤辨”,有些人说:“假设一切法均无实有、如幻如梦,那求菩提、得佛果就没有用了,也不必为菩提而行持善法、放生、念观音心咒、转经轮了,我好好睡觉就行了。”驳斥: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故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 154 课继续学习“遣除争论”的第二部分“遣除于境不诤之辩”,我们讲空性法门时,许多世间人不能接受,他们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们说万法是空性的,但其实也承认诸法的显现。既然诸法的显现在你我面前都存在,那我们还争论什么呢?”作者回答道:“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而瑜伽士却了知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
第三部分“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对方继续反驳:“实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现量感受到,它是实实在在的,与你们说‘诸法是虚妄的’完全相违。”作者回辩道:实际上并不相违。色声香味等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而已,但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世间众生被无明的美酒陶醉了,颠倒发疯得特别可怕,把不净的垢秽当作清净;万法本来是刹那无常的,他们却认为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来是不存在的,他们反而认为“我”永恒不变;诸法本来是空性的,他们却认为是实有的。这四种颠倒障碍世人看不到真实,故而不能以他们的见闻作为衡量标准。
第四部分“遣除与教相违之诤”,对方又问:“如果说一切无有自性,那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是刹那性的,这该如何理解?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无常呢?有了自性以后,它刹那刹那地坏灭,这个才叫真正的无常。”驳斥:佛陀虽在初转法轮时讲了四法印,揭示诸行无常的道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但这是针对不同根基、意乐、界性的众生宣说的,是不了义的。
对方接下来又问:“若按你们的说法,无常在胜义中不存在,难道它是世俗法吗?这显然与事实相违。因为世俗的东西,眼睛能看见,可是刹那坏灭是肉眼看不见的,昨天和今天的柱子看不出变化,人的一天天衰老也不易察觉,所以无常不是世俗的境界。而且佛陀在圣教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并没有说这是世俗谛。这样一来,无常既非胜义谛,又非世俗谛,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作者对此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若通达一切法无有自性,见任何事物都会有无常的感觉。就像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所说,整个世间的器情万法是刹那坏灭的,没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在瑜伽现量面前,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各位师兄,我们正式开始“智慧品”的学习。如同颂词说的“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我们前面经过 2 年多时间、152 课学习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本品而准备的,“智慧品”也是整部《入行论》最为重要、乃至佛陀教法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虽然这部分内容比较难懂,但我们也千万不要退缩、反而应该更加精进的努力学习、坚持到底。
之前和大家分享过《关于“中观”基础、关要、次第、诀窍、道理和最终目标的概括》,其中提到了《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就是要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理。所以本品最开始就需要认识世俗、胜义二谛,至第 159 课都是“抉择对境二谛”的内容,所以建议大家先学习一下《入二谛论》,此论把二谛的法相、作用以及如何趋入做了细致的讲解,特别是趋入胜义谛。同时也遣除了对于二谛的一些疑问。此论比较短小,有精力的可以再看一下《辨法法性论》,对于如何悟入二谛有更细致的讲解。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