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0 入行论第121-122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21课和第122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上次我们圆满“身体远离世俗”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第 116 课开始学习“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也分为三个部分:一、于静处生欢喜;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三、教诲依止静处。
第 119 课开始第三部分“教诲依止静处”,也就是说断除了最后对身体和亲友的贪执之后,告诫我们静处是最终的归宿,迟早都要去而且应当尽量早的依止寂静处。因为在那里,没有亲人的挂念,也没有怨敌的危害,那么纵然真正死亡,也不会有人为我哀伤痛苦。如果死在寂静的山里,自己可随念佛陀等一切善法,不会有人干扰而令心散乱。总之,我们应当安住在环境清幽、琐事鲜少、极其安宁、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止息一切散乱的森林中。到此,我们圆满“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的学习。
同时,我们也圆满了“身体远离世俗”大科判,然后开始“内心舍弃妄念”,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于欲妙生起厌烦;三、于静处生起欢喜。首先,“略说”中讲到首先应该依止寂静的地方,心系一缘,不要胡思乱想,然后在寂静的地方,我们应斩断对世间的贪恋,一心专注于修持菩提心。然后开始教授断除世间贪恋的方法,分别通过对因、本体和果的角度观察:一、观察果报可怕;二、观察本体不净;三、观察因有害。首先宣说第一部分“观察果报可怕”,即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有了贪欲,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
第 120 课开始第二部分“观察本体不净”,分类两个部分:一、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二、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首先观察我们所喜爱的他人之身,真正用智慧来观察的话,和离开了生命的尸体一样不清净,没有什么可贪执的。分为六个方面观察:一、无有所贪之法;二、以贪而视不应理;三、以嫉妒保护不应理;四、恭敬供养不应理;五、欣喜接触不应理;六、以贪拥抱不应理。
首先观察“无有所贪之法”,因为我们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堆骨架而已,但是我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1、丧失尊严;2、背负恶名;3、造诸恶罪;4、身陷险境;5、耗尽资财。而且所贪的身体也是无常的(如颂词“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随因缘而转,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丝毫得不到任何快乐,不如趋入涅槃获得究竟永恒的安乐。然后明白“以贪而视不应理”,在新婚之夜,渴望早点看见自己所喜欢女人的身体或面容,但是这种欲望,详细观察的话,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呢?往昔你非常渴望见到那张迷惑你的面孔,但是女人死了以后,尸体扔在尸陀林,秃鹫和豺狼已扯去了她的面纱,你为什么反而惊慌逃走呢?这里通过反问的语气,更加强调,如果“贪而视应理”的话,无论活着还是死亡都应当贪执而无有差别,后面的四个科判也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贪执不合理性。
第 121 课继续“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第三个“以嫉妒保护不应理”,因为将女人执为我所,所以其他男人只是偷偷看一眼,你就以最快的速度将她遮掩起来。而死后被扔在尸陀林,秃鹫正在撕食她的皮肉,吝啬的你为什么不去保护她呢?第四个“恭敬供养不应理”,眼见这堆不净物所聚成的尸体,为众多鹰鹫、豺狼等竞相吞食,你又何苦以花鬘等装饰这些鸟兽的食物呢?第五个“欣喜接触不应理”,见到尸陀林的白骨时,即使它静卧不动,也会令你惊怖不安,那你为什么不怕现在被灵魂所带动的活尸呢?第六个“以贪拥抱不应理”,从前,你连穿着衣服的女身都要贪爱,而今为何不欲求那裸露的女尸?如果你厌恶不净的尸体,那为什么要拥抱衣服包裹的身体呢?至此圆满了“以同离命故观彼不净”,通过六个方面辨析所贪执的人身同死尸一样不净,从而断除贪执。
第 122 课开始“观察具命而观彼不净”,分为三个部分:一、脏物现前;二、以推理决定;二、破彼清净相。“脏物现前”又分为两个部分:一、贪分别之脏物不应理;二、谴责具迷乱者。
分别了知我们所贪的不净物:一、破贪口水。有些人喜爱异性的口水。其实粪便与口水都是由饮食消化产生的,你为何单单贪爱口水,却不贪爱臭粪便呢?二、破贪所触。如果说:“我对女人的口水不是特别贪执,但我喜欢拥抱她、抚摸她,她身体的柔软光滑,能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这也是不合理的,如果你非要贪执光滑柔软的东西,那不如贪著柔软的木棉枕。痴迷愚笨的具贪者这样说道:“木棉枕虽然光滑柔软,可它毕竟是无情物,放在床上的话,不能与之作不净行,难以交合成鸳鸯美眠,不能满足我的贪欲。所以这些无情物对我来讲无济于事。”甚至贪欲强烈的人,因得不到所爱的人,会讨厌憎恨木棉枕。如果说,你厌恶不清净的粪便等物,那么女身哪有干净的地方,你为何要紧紧拥入怀中呢?你自己身体的不净物已经够多了,而且时刻都要伴着这个臭皮囊,难道这些脏东西还不够你享受吗?为何还要贪图其他女人的臭皮囊呢?
如上次共修所说,现在所学的颂词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不懂的内容,但这里内容却非常重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称之为修“寂止”之资粮,没有资粮不可能成就“寂止”,没有“寂止”不可能成就“胜观”,更不要说“止观双运”。而且“止观”很重要,因为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同时,这里也是小乘修“止观”中“寂止”部分的主要修法,也就是不净观和白骨观,有精力的师兄可以参考《俱舍论讲记》第六品“分别圣道品”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听闻的“闻所生慧”的基础之上,应当引发“思所生慧”,如何检验呢?如果不看法本和颂词,你所以讲出来的就是思维法义后所得到的结果。而思维明了之后就应当引发“修所生慧”,座上细致思维,座下以正念摄持法义。大家可参考上师在第 131 课最后三段所讲的内容,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切记,形象上的闻思起不到什么作用,务必要对其内容反反复复地思维!
为了方便记忆和思维“不净观”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从“观察本体不净”科判来说,首先从总的角度来说,认识到所贪的人身和所付出的代价不成比例、得不尝失,再通过对于人身的“色”、“形容”、“威仪”、“言声”、“细滑”和“人相”六个角度来破除贪执境和贪执心。例如破除对于“色”和“形容”贪而视之,破除以贪执我所而生嫉妒心,破除对于“威仪”而恭敬供养,破除对于贪执“言声”而欣喜接触,破除对“细滑”和“人相”贪而拥抱。当然以上只是给大家一个理解的思路,每一方面都可展开并细致思维,例如“恭敬供养”也可以由于“色”和“形容”出众,或种性高贵、广闻多识、权势等情况都会有,再例如“欣喜接触”也可以是对于“形容”和“威仪”,或者通过眼根的色触、鼻根的香触等不仅限于耳根。同时,在思给此处法义的同时,由于对比尸体,所以可以通过第 118 课讲到小乘不净观的九种相来观修,例如对于“色”贪执可观“青瘀想”,对于“形容”的贪执可观“胀想”,对于“威仪”的贪执可观“骨锁想”等等,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单独观想,也可以交叉观想,同样也可以通过上述六个方面展开。主要目的是断除我们对于身体的贪执,而趋入寂止。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