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8 入行论第141-142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12-16 20:28 ė1016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41课和第142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修自他平等心,如果自他平等心没有修好,自他交换等其他境界就没办法现前。直至第 134 课圆满了“自他平等”的内容。第 135 课开始学习“自他相换”。首先“略说”什么是自他相换:从平等的角度讲,我们应该爱护众生,不能伤害众生。那么现在,寂天论师又讲一个特殊修法,即自己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相交换,对自己的执著与对众生的执著相交换。再广说自他相换的“法相”和“事宜”。“宣说法相”分五: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

第 136 课圆满了“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一部分“代受他苦”。

第 137 课圆满了“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二部分“舍弃自己”。

第 138 课开始“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三部分“自他为主之功过”,分为两个部分:一、相之差别;二、果之差别。

第 139 课继续宣讲“果报之差别”:分析了地位的高低、损害自他的功过等之后,总而言之,世间所有的安乐,全部是从利他产生,世间中所有的痛苦,都是从利益自己而形成。这何需再多费口舌解说呢?凡愚者自始至终在追求自利,而得到的只有痛苦,能仁一心利益众生,终成正觉,只要观察此二者的差别便可明白自己该何去何从。
然后开始“自他相换法相”的第四部分“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分为两部分:一、真实宣说;二、教诫断除彼因。其中“真实宣说”分为三部分:
一、未见之过患,即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
二、可见之过患,即暂且不论自私自利者来世果报如何,在现世,如果一个人不愿委屈自己为人劳作, 雇主也不愿支付酬劳给他,这样就连今生的小利乐也无法成办。

第 140 课继续宣说“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对于“真实宣说”进行一个“总结”,即第三“摄义”:利他,能使自己成就今生后世的安乐;自利,则会失去一切圆满安乐。如果为了自利而伤害他人使他受苦,这种愚人一定会遭受灾殃。然后“教诫断除彼因”,即世间一切灾害、恐怖和痛苦,都是从我执而生起,那么我还留着这个我执大恶魔做什么呢?并且用一个比喻形象的说明,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手里拿着火,整个手都在燃烧,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但不愿意放弃火的话,痛苦也不会离开。同样,我执实际上是三界的毒火,在没有远离它之前,痛苦不会无因无缘停息,什么时候断了我执,什么时候才会有无漏的快乐。
然后开始“自他相换法相”的第五部分“摄义”,从“意乐”上为了制止自己所受的危害,也为了灭除他众的痛苦恐怖,我们应毫不留恋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善根、财产,施舍予三界的一切众生,爱护别人如同爱惜自己一样。

第 141 课继续宣说“自他相换法相”的“摄义”,继续从“意乐”上说明:心识啊心识,你一定要明白:我在发菩提心的当下,就已经将自己的一切给众生了,身口意也好,财产善根也罢,全部是属于众生的。然后从“行为”上,我们不应该以他人的眼睛,成办自己的利益,更不能以他人的眼睛等,造作恶业伤害众生。以上从行为上、心理上作了分析后,总而言之,我们应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把众生当作佛陀那样来对待,前面也讲了,“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吃的穿的、装饰品、房屋、财富、名声等,应该全部抢下来,不要再把它归为己有,而要将使用权交到众生手里,一点不剩地布施给众生。至此圆满“自他相换的法相”。

然后宣讲“自他相换的事宜”,分为“意乐”和“行为”。“意乐”又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首先略说总括,我们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别人各方面超过自己时,自己心里就不平衡,一定要超过他。为了对治这三种心态,现在应该易位而处,修习悲护之心。然后分别宣说三个修法,第一个“修嫉妒心”的内容:首先修“于世间法嫉妒”,即怎么样修呢?把对方放在高位,自己降为低位。比如我本是法座上的一个法师,在修嫉妒心的时候,应该把自己观为乞丐,把众生观为自己,然后用乞丐的身份对之发起嫉妒心。这里的“彼”、“他”指原来的我,“我”、“吾”指现在的我。有些讲义称为旧我和新我,旧我即是现在的众生,新我即是现在的我。

第 142 课继续“修嫉妒心”,前面修“于世间法嫉妒”,现在修“于功德法嫉妒”,他广受世人赞誉,而我却身败名裂。 如果我毫无才学, 那该怎么办呢?其实人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本事,他虽然比我强,但胜他一筹的大有人在,而我虽卑劣,但还会有某些人比我更低劣,因此他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另外,我戒律废弛、见解退失等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那是由于烦恼所催而非我的意愿, 所以他作为有悲心的修行人,应该尽力救助我,如果在中间遇到了困难,他也应该安忍。然而我不但没有得到他的济助,反而遭到轻视,这种人虽然有才学功德,但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他对无知无能、身陷恶趣口中的众生,视若无睹,毫无悲愍之心,反而还在向别人虚夸自身功德,想以此胜过其他智者。 

现在修世俗菩提心的内容相对简单,从第 153 课开始“智慧品”会相对难一些,所以再想和大家说的还是要重视闻思次第和方法,特别是中观般若法门的闻思。因为我整理过14届五论班考试复习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三戒要解》上册和《般若摄颂》的内容,其实本身并不难,因为不会有太多如《释量论》等因明课程的逻辑分析,大部分都是理解和记忆的内容。但前提是至少具有空性见解,或者从道理上闻思过相关论典,如《智慧品》,否则直接学习《般若摄颂》还是不太好消化,如同前面和大家说的,如果不从道理上闻思自他平等,而直接修还是有难度的。就像有句俗话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上师在第135课也说,有了闻思的基础,修行和行持善法都比较容易,就如同世间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了文化知识,做什么事情都会轻而易举。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以前整理的《关于“中观”基础、关要、次第、诀窍、道理和最终目标的概括》。

特别说一下:这部分内容需要细致闻思,特别对于 思维 很关键,要慢慢消化,所以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就我个人来说 2012年下半年把中观般若相关的论典闻思了一遍,直到现在进入密法班,也还是在消化原来闻思的内容,只不过融入了密法的见解。所以大家不用太过于着急,想一下子弄清楚中观五大因等的内容,次第很重要,先把眼前的内容修学好,如果把基础打好,以后进入菩提研究班之后,经过 5 年专门的闻思,那些都不会是问题了。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