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3 入行论第173-174课共修内容(受念住)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73课和第174课,继续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现在正在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认识智慧之自性”已经圆满,第 166 课开始学习第二大部分“深入对境无我”,分二:一、深入人无我;二、深入法无我。
首先学习“深入人无我”,无论是俱生我、遍计我,我若有少许存在,对外境的违缘生畏惧也是理所当然,但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来剖析,所谓的我一丝一毫也不存在,那么生畏惧者到底是谁呢?
分三部分广说:一、分析蕴而总破;二、别破所许之我;三、遣除无我之争论。本课圆满“深入人无我”的第一部分“分析蕴而总破”。
第 167 、168课圆满学习第二部分“别破所许之我”,分二:一、破数论外道所假立之我;二、破胜论外道所假立之我。
第 169 、170课圆满学习“深入人无我”的第三部分“遣除无我之争论”,分二:一、遣除业果不合理;二、遣除悲心不合理。也圆满“深入人无我”。
第 171 课开始学习“深入对境无我”的第二大部分“深入法无我”,分四: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其中“身念住”分三方面:一、具支分之身不成立;二、支分不成立;三、摄义。
其中“具支分之身不成立”又分二:一、对境身体不成立;二、身执说为迷乱。
其中“对境身体不成立”再分二:一、破与分支相联之身;二、破与分支不相联之身。首先学习“破与分支相联之身”,抉择人无我时是从上往下分析,此处抉择法无我时是从脚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分析。很多人认为身体存在,但身体存在于哪一个部分呢?当然,没有观察时,说支分的聚合是身体,这是可以承认的,就像车的零件聚在一起称为车一样。身体也是如此,将它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在大毛毯上,这不叫身体,而叫人肉。如果有一种特殊“安装”,把双手放在两边、头放在中间,就可以形成完整的身体,名字上可以这样叫,分别念也可以这样想。但实际上身体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不管是“我”也好、“身体”也好,确实都找不到。佛经中最深奥的就是无我,假如身体没有了,“我”又在哪里存在呢?
有些人说:“手不是身体、脚不是身体、头不是身体,每一个支分确实不是身体,因为不具足身体的法相,这方面没什么可怀疑的。但手、脚、头每个支分上,都有一个身体的东西,因此身体还是存在。”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你所谓的身体存在,是身体总覆于每一个支分上?还是身体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如果是第一种,认为身体是一个总体,覆盖在所有支分上,就像一个大毛毯,盖在一大堆菠菜、土豆等蔬菜上一样。这种观点是经不起观察的,假如身体遍住于一切支分,那应该能被五根识发现,但除了各个支分以外,根本没有发现一个覆盖全部的身体。如果是第二种观察方式:认为身体不是总覆于每一个支分上,而是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那一个人就有无数身体了。
上所述,通过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的剖析观察,在外面的皮肤、肉,里面的骨髓、内脏中寻找遍了,也找不到身体的真实存在。假如总的身体都没有,那手、脚、头等支分上么会有身体呢?第 172 课学习“破与分支不相联之身”,前面观察了手脚头等支分找不到真实的身体,那么现在换一个角度,支分以外是否有一个身体存在呢?至此,圆满“对境身体不成立”。
然后学习“身执说为迷乱”,通过以上推理,大家都清楚,身体在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丝毫也不存在。之所以我们从小到大执著它,是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我们将本不存在的东西执为存在,将手脚等支体的聚合误认为身体。就像农夫在田中做一些草人,给它穿上衣服,系上腰带,戴上帽子,远远看上去就像真人一样,野兽很容易受骗而不敢靠近。不仅动物有这种感觉,有些人在黄昏时或因缘聚合时,也会将假人误认为是真人。同样,众生由于有无明愚痴,于是将骨肉的堆积视为身体,进而产生男女执著,生起各种贪嗔之心。至此,圆满“身念住”的第一部分“具支分之身不成立”。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支分不成立”,此处说支分也不存在。怎么不存在呢?就像昨天所说身体不存在,因为是手脚等支分聚合的缘故一样,现在我们说手脚等也不存在,因为也是支分聚合的缘故。手指等支分是由上指节、下指节等组成;指节是由皮、肉、骨、髓等组成;指节上的一小块肉是由血、肉等许多微尘组成;微尘又可以再分,成为不可分割的无分微尘;用六种微尘的方法观察,无分微尘也不存在……这样观察下来,任何支分都不能成立为自体,最后得出结论: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
最后学习第三部分“摄义”,综上所述,身体在整体上不存在,在支分上也不存在,除了一个名称概念外,根本没有真正的实体,既然如此,依靠闻思修行对中观有所了解的智者,谁会贪执现而无实如梦境般的身体呢?至此,圆满“身念住”的内容。
第 173 课开始学习“深入法无我”的第二部分“受念住”,分四:一、受之自性;二、受之因触;三、受之对境;四、执著不成立。
其中“受之自性”又分二:一、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二、修分别彼之对治。首先学习“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先分析受在本体上成不成立。如果苦性实有存在于内心,那为什么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如果快乐实有存在于外境,那么甘美饮食等令人愉悦的事物,为什么不能遣除忧伤者的痛苦呢? 对此,有实宗解释道:“快乐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痛苦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痛苦的力量太强了,而外境的快乐相对微弱。就像太阳升起来时,群星的光芒被隐没了一样,当痛苦特别强烈时,细微的快乐就会被它覆盖,以致无法感受到。”作者驳斥道:苦和乐是用心来感受的,既然你没感受到快乐,那怎么能算是乐受呢?因为它不具有受的法相。《入中论》云:“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俱舍论》也说:“受蕴即为亲感觉。”亲身接纳才叫做受,你只感受痛苦,而没感受到快乐,怎么能说你有乐受呢?
对方反驳说:“感受极乐时,细微的痛苦可以存在,只是不太明显而已,就像在一碗浓糖水里加一点点盐,盐水是存在的,只是不易察觉而已。”破曰:“岂非已除粗?”苦和乐这两个相违的法无法并存,因为苦和乐是两个相违的法,乐受存在时,苦受定会消除,苦受存在时,乐受也荡然无存,尤其是有强烈乐受时,苦受更不可能存在。好比在特别旺的烈火前,巨大的冰块都已融化,小冰块不可能还存在。
对方又说:“谓彼即余乐。”细微痛苦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存在的形式比较特殊,原来是一种痛苦,现在变成了一种快乐,但它的本体仍是痛苦。就如同白色的玻璃放在一块红布上,虽然玻璃随布的颜色变红,但其本体仍是白色。作者破曰:“微苦岂非乐?”这样的微苦只是名称而已,实际上早已变成了快乐。玻璃的颜色就是你眼前所显现的颜色,你认为它是白色,完全是以前的分别念,实际上它显现什么颜色,你看到的只有这个颜色。同样,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就存在什么受,假如你感受到的是快乐,那痛苦就不存在。
对方认为:“痛苦本身应该是常有之法,但因为有强烈快乐的违缘,所以暂时无法生起痛苦。比如说,本来我很痛苦,可是今天遇到了非常开心的事,因缘不具足,所以痛苦无法产生,但痛苦本性上还是存在的。”作者驳斥道:“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那你岂不是成立了感受苦乐是一种分别念吗?分别念认为好,就带来快乐;分别念认为不好,就产生痛苦,而分别念是实执所生的颠倒错觉,因此,苦乐之受并非实有存在,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这与佛经“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完全相同。至此,圆满“受之自性”第一部分“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
第 174 课学习第二部分“修分别彼之对治”,为了对治乐受、苦受、舍受的实执,我们应通过观察受的本体、对境、因缘、结果,将一切感受抉择为空性。空性是一切实有感受的对治,而滋养瑜伽士的空性妙食,则是从观察的良田中生长出来的。只有通过智慧先观察,然后观察与安住轮番修持,才能最终达到完全安住的境界。至此,圆满“受念住”第一部分“受之自性”。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受之因触”,分三:一、破根境相遇;二、破与识相遇;三、摄义。
有些人又说:“无分微尘应该可以互相接触。有分微尘不可能接触,因为微尘既有方分,一端接触,另一端必然无法接触,故不叫真正的相遇。因此,若承认有接触,则应是无分微尘的接触。”作者驳斥道:互相接触的无分微尘,绝对不可能有,因为所谓的无分微尘不存在,说它接不接触就更不合理了。至此,圆满“破根境相遇”。
然后学习“破与识相遇”,刚才讲了五根与五境不能相遇,因为根是极微,境也是极微,依上述观察方法,这两个极微不能接触,不能接触就不能相入,不能相入就不能生苦乐。现在对方又说:“五根是无法跟外境接触,但意识应该可以与境接触,而生苦乐之感。” 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意识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没有任何形体,那怎么与外境接触呢?如果说无形体也可以接触,则应成手能抓住虚空、拳头能打在石女儿脸上等,有极大的过失。对方分辩道:“意识不是单独跟外境接触,有些论典中说,根、外境、意识这三者聚合时,才可以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感受。”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聚合无有实体。前面分析过“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如空无微尘”的道理,同理可推知,根境识三者的聚合也非自性成立,唯是因缘假合而已。承认是因缘,就不可能为实有,龙猛菩萨也说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至此,圆满“破与识相遇。
前面已经圆满了“四念住”的第一个“身念住”,从小乘的角度来说是“观身不净”,即身体是多种支分因缘聚合,并不存在常有、唯一的身体,如《前行》的“四外加行”讲“寿命无常”也是从时间上破除我们对于身体的贪执,进而断除我们对这今世轮回的贪执。从大乘的角度则不论身体还是支分,均是不存在微尘许实体的大空性。
本次共修开始学习“受念住”,从小乘的角度来说是“观受是苦”,即一切的感受均是苦的自性,不论六道的三苦还是人道的八苦等,如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四个共同外加行”讲的“轮回痛苦”,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则开示以此可以断除对于后世的贪执;从大乘的角度则不论什么样的感受,本体均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可以说相对于小乘的断除贪心而生出离心,大乘的空性修法直接断除了轮回的根本。另外三个念住(身、心和法念住)也是同样的道理,总的来说小乘的着重于修世俗谛,而大乘的则着重于修胜义谛,法虽然是相同的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所修者的发心和见解,其中的道理可以参考《入行论第169-170课共修内容(圆满人无我)》。
另外,上师在第 172 课中说过:“当然,仅仅听一个《智慧品》,便想彻底通达般若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恐怕有些困难。因此,有时间的话,大家还是要广泛阅读一些大乘经典,如果对大乘经典有兴趣又喜欢学习,那把一些宝贵教言记在心里,对断除实执会有相当大的帮助。”通过广泛的“听闻”和“思维”,如理如量之后,就必须趋入实修,而“深入对境无我”这一大科判正是“二无我”中最核心的实修方法,如上师在第 171 课说的:“所谓的修行,一定要有修行体验,若没有长期贯穿这些道理,以后很难起到真实作用。就像一个医生,即使再精通中西医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临床经验的话,给别人治病也很难对症下药,自己生病时也无济于事。我们修行也是如此,理论上明白了还不够,一定要将理论付诸予实践。”其实这又谈到了原来和大家补充过的一个系列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整体分为六个方面:一、明确学修方向;二、制订学修计划;三、掌握学修原则;四、运用学修方法;五、精通学修窍诀;六、实际修持运用。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