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21 课——五种他圆满(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前行》中正在讲五种他圆满,现在是第四个。
己四、自入圣教:
我们虽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这三个因缘,但关键是,自己还要入于圣教。倘若你出离心等具足,则可以出家;倘若这方面因缘欠缺,则应守持五戒,不能全部守的话,至少也要守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闻思修行,如此方可称为佛教徒。
我们今生虽有因缘进入佛门,但旁边还有千千万万糊里糊涂的人,尽管他们有学问、有地位、有财富,然从生生世世的角度来看,都是可怜的迷茫者。因此,我们要发起广大心,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哪怕令一个人生起一瞬间的悲心或出离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当然,这并非一日之举,而是需要长期发心。有了这样的发心,利他因缘可能会出乎意料地实现,不管你去哪里、住在何处,都能以佛法的智慧帮助众生,依靠种种途径使有缘者趋入佛门。对他人来讲,这种利益不可思议,将其安置于高位、赐予巨额财富,并不是一种恩惠,只有助其断除恶行、行持善法,对今生来世才有意义。所以,首先自他趋入佛门非常重要。
当然,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
1、救怖之发心:
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灾祸重重、走投无路;要么是看了佛经论典之后,害怕来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感受恶趣痛苦。一者担心今生违缘,一者畏惧来世痛苦,如此只为了驱除怖畏、救护自己而皈依,并不是真正的皈依。纵然你已趋入佛门,在寺院或上师前办了“皈依证”,法也只能称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趋入正道。
2、善愿之发心:
如果单单为了今生的丰衣足食、升官发财、身体康泰、获得名声、生儿育女,或者仅仅追求来世的出身富贵、转为天人等善趣乐果,那么即便已皈入佛门,法也只能称为善愿之法,人也没有真正趣入正道。
暂时追求这些,佛陀虽然也开许,因为对欲望强的众生而言,可先通过满足他的所欲,最终引导其归入解脱道。古大德常言:“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二、真实的佛教徒
只有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六道犹如火宅、罗刹洲、剑叶林般可怕,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才能称得上是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
世间人常说:“如果有来世,我就……”好像是另一种语气。但是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想:假如即生没有解脱,来世一定要继续修行,诚如《极乐愿文》所说,要像重罪的囚犯从牢狱中解脱出来一样,义无反顾地想逃离轮回。有了这种想法,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否则,不要说居士,就算是出家人,身披三衣、袈裟,头剃得光光的,平时住在寺院里享用信财,若还特别羡慕世间八法,根本没有解脱的意念,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学习这部《前行》,意义真的非常大。如果不懂这些道理,表面上你特别精进,实际上你的所作所为,可能根本不属于佛教范畴。所以对《前行》的这些词句,不要随便划过去就可以了,应当一边读一边细心思维,逐字逐句、详详细细地琢磨,与自相续结合起来再三观察。若能如此,一方面可认清自己的过错,同时也能明白今后该怎么做,以此作为修行道路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己五、师已摄受:
即便已经皈依佛门,在寺院办了皈依证,正式加入居士团体,自己也认为是佛教徒——“我是6月25日早上7点钟皈依的”,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那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是原来的你,佛法对你没有多大利益。
故《般若摄颂》中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为什么呢?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如果有了上师教言,这一切经论和教典的内容,都可通过上师的窍诀来领受,即先要有出离心,在此基础上有菩提心,然后以无二慧来抉择空性。归根结底,就是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破一切人我相、法我相。大概这么几句话,就把所有经教的内容都概括了,如此修持也会非常圆满。
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
上师的窍诀确实很重要,假如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将经论要点与自心融为一体而修行。因此,有了佛法也不行,自己皈依了也不行,还必须有善知识摄受。
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
关于此理,《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讲了很多,与密宗的窍诀大致无二。比如,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这一教诲与密宗对上师观清净心如出一辙。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与密宗中视师为佛,视师为佛法之本、功德之源的含义也完全相同。因此,亲近善知识乃修持佛法的全部,并不是密宗的一家之言。
下面讲一段阿底峡尊者的故事,以说明上师的教言与摄受尤为重要:
记得有一次,库鄂仲三人向尊者请教:“修行人若想获得解脱或遍知佛果,经论教典与上师窍诀哪一个更重要呢?”
尊者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上师窍诀重要。”
三人又问:“这是为什么呢?”
尊者答道:“即使你对读诵传讲三藏无所不知,对诸法的法相无所不晓,但如果实地修行时不具备上师指点的实修口诀,就会造成正法和行人互相脱离的结局。”(大家理论上虽然要精通,但这些理论若要结合自己的相续,必须依靠上师窍诀。否则,佛教经论多得不可胜数,在短暂的一生中全部都修,恐怕不太现实。倘若没有上师的实修口诀,就会导致法是法、人是人,人与法根本无法相融。但如果有了上师指点,法融入了心,就像《前行》这部法,最初怎么样发心、中间怎么样入定、最后怎么样回向,必定会了了分明。所以说,上师的窍诀很关键。)
三同门继续请教道:“假如完整地归纳上师窍诀,能否概括为净持小乘戒、菩萨戒、密乘戒三种律仪,以及身口意三门日日夜夜勤修善法呢?”
尊者回答说:“这样概括还不足够。”
三同门问:“这又是为什么?”
尊者答言:“即便三戒守护得一尘不染,但若对三界没有生厌离心,仍然是轮回之因。即使三门勤勤恳恳地奉行善法,但若不懂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善法也会被颠倒分别念一扫而光。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一系列功德,但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而不可能获得来世解脱之道。”
总之,得到上师的摄受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上师窍诀,则生不起出离心,即使清净三种戒律也没用;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懂善根以菩提心来摄持,三门日夜精进也收效甚微;如果没有上师窍诀,不知看破一切而以解脱为目的,纵然戒律、智慧无与伦比,也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然而,一般人对此根本不明白,他们一生中皓首穷经,翻阅了无数佛经论著,最终仍然茫然迷惑。故《真实论》中云:“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仅凭自精进,无能成圣佛。盲人依自身,不能攀高峰。”世间上虽然也有自学成才的现象,但在佛教当中,上师的窍诀不可或缺,不然,仅凭自己的精进,想获得成就难如登天。
以上已经分析了十八种暇满,我们要认认真真一个一个观察,看哪些具足、哪些不具足。假如你完整无缺地具足八闲暇、十圆满,自己的身体就称为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假如只具备一部分,则对已经具足的,应当生起欢喜心,对尚不具足的,要尽量想一切办法令己具足!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