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益西彭措:介绍唯识宗(下)
四、唯识宗如何安立的基、道、果
主要按照《文殊上师欢喜教言》来讲。
A、基
唯识宗抉择基的本性时,着重宣说的是三自性——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如自续派着重抉择单空,中观应成派着重抉择大空性一样。虽然讲三自性的观点不一定唯一是唯识宗派的观点,如龙树菩萨有抉择三自性的论,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破他生的最后也讲过三自性的观点,密续中也以三自性介绍凡夫和圣者的境界。包括小乘经典《律本事》中也有三自性的名称等。故不能一概说讲三自性决定是唯识宗派的观点,但是可以说抉择基的本性的时候,着重讲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这是唯识论师讲基的本性的讲法的特色。
世亲菩萨在三自性论中也特别讲了三自性的含义,从种种侧面做了抉择。唯识论师主要依三转法轮的经典讲三自性,如《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
简单介绍三自性的体相
遍计法:能取所取的显现法是无自体的,仅仅承许假立的,即是遍计法,也是二谛当中的世俗法。
这样遍计的二取迷乱的现基是唯一究竟依他起识,也就是自明自知的叫依他起。
众生面前有迷乱的二取,认为有人我、法我的存在,这都属于遍计所执,这样的二取显现的现基、显现的源泉唯一就是究竟的依他起,叫自明自知,也叫自证分、阿赖耶识、普基识。
在三自性当中的依他起上面以遍计的二取空或以外所取境和内能取分别识二者本来空,是圆成实。从二取空的侧面或者说从依他起上面不存在二取的本体、本来的空这个侧面认定是圆成实。
归纳而言:人我、法我——遍计所执;心、心所的所缘——依他起;心心所、二我执著、清净自证分——依他起识;依他起上遍计二我本来空——真如圆成实。
对此进一步广讲
首先,唯识自宗为什么承认存在内的心识、不存在外境的色声香味等法?
唯识宗认为:如果连轮涅二种现分的现基——心识都不存在,那就应成如空花一样,所以应当承许胜义中有自证分,而且由观察不存在无分微尘的理论能遮破和心识他体的色法,所以不成立外境色法而仅仅承认心识的存在。依据《楞伽经》:“外境悉非有,心变种种相,似身受用处,故我说唯心。”外境的色声香味根本没有,仅仅是心存在,形形色色的万法都是心变幻的,心自现的,好似有单独的眼根、耳根等身的存在,色声香味等的受用、外境器世界的处存在,仅是虚假的现,其实这些唯是心变化的,故佛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本体。佛在《楞伽经》上如是宣说过,唯识宗特别对这个内容作抉择。但《楞伽经》当中并没说胜义谛当中必须存在心识的本体,也没有说是了义究竟的观点,是唯识宗自己理解成胜义中存在唯识的本性。
这样没有外境器世间的存在,没有色声香味的存在,没有微尘所成的眼根耳根等的本性,那么我们见闻受用的对境等如果不是外境的色法那是怎么现出来的?
唯识宗说别人有疑问:“山、院子、房屋、住所等无欺存在的显现法无虚妄的在显现,这又是什么法呢?”
唯识宗回答:这些并不存在外境色法的自体,只是在迷乱识前好像有而显现,就像梦中的显现一样。这些在外境似有的显现是迷乱识前无而现的,都是心自现的法,没有单独的存在,只是显现而已,没有真实本性。这些唯一依靠自明自知的心识才能这样显现。
问:心识的本性是怎么存在的?
答:心识的本体就像离垢如意宝,但是它由清净和不清净的种种习气,像染料般的障垢染污之后,由分别识显现为此法、彼法,称为依他起。依他起不是自力自生的方式产生,也不是独立存在常有的自体,就是它自己的本性被其它种种的因缘变化成清净的依他起和不清净的依他起,是因缘集聚的法,没有自在堪忍的一个常有法的本体。依他起和缘起的意义相同,对众生而言,依他起是以无始习气作为缘,由唯识显现为身、受用和住所等,就像所欲、所恐惧、不净观等的串习那样就会无二地通过习气显现身受用等的法。
唯识宗通过很多比喻说明外境不存在但内的心识确实存在。如上面讲过的梦的比喻,还讲六道的所见境,如人见的水饿鬼见为脓血,其他的众生见为其它清净或不清净的显现。这些不是外境真正有个实有的自体,如果实有的自体是清净的,那一切都需见为清净,或不清净的大家都同等应见为不清净的法。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所以不是外在有个独立共同的所见境,仅是各自内的习气不同。六道众生,人所见的水天人见为甘露,其他的众生又见其他的法。原因就是没有外境的法,都是内的习气成熟而显现的。众生在阿赖耶识上有不同的习气,一但不同的习气成熟的时候所见各不相同,但都没有离开唯识的境界、唯识的本体。这些比喻以唯识的观点来讲是很恰当的。
具贪者喻:又如贪心重者观一美女,虽然外境并未见一美女但以内心串习的缘故,认为自面前现量现出美女,即所欲者以自内心串习而出现。
恐惧者喻:恐惧胆小的人认为自面前有蛇、老虎等,反复串习后缘眼前绳子、石头等法却现出蛇,老虎等恐怖相。
修不净观者喻:心境前现出白骨周遍三千大千世界,外境本无但以自心的习气串习所变化。因此,六道众生心前所现的亦是各心识串习变化显现的,无有独立的外境的色法存在。
毛发喻:如一有眼翳者见空中毛发,空中本无的毛发现量能见。同理,形形色色的万法没有单独的存在,都是阿赖耶识的习气成熟所现。
梦喻:做梦者房子没有变大,人也没到其它地方,但梦中能到其它的地方,也能显现山河大地等千差万别的法,这些完全是梦心变化,没有单独心外之法。
唯识宗用很多比喻安立唯识的观点,抉择基时先解释心识的本体是离垢的如意宝般,但被种种清净不清净的习气变成清净不清净的依他起识。
唯识宗如何安立遍计?
依他起的习气中出现虚假迷乱的显现就叫遍计法。也就是一切凡夫众生不知道这样的种种法都是由自心所显现,反而执着有单独外的所境法和内的分别心,而且认为二取是他体而独立存在等等,这些都不是诸法的真实自相,所以承许是遍计或者迷乱,即遍计所执。比如不知道梦中的大象是自心所现、反而执着有外境实有一样。
如何理解圆成实呢?
如是能显现二取诸法的依他起识,它的真实自性没有舍弃自明自知侧面,在它的本性上本来没有二我的存在,也就是说二我本来就是空的,从这个侧面,这个反体就介绍圆成实,并承许是诸法的究竟实相。
所以依他起的体性,如果着重从究竟实相义的角度来衡量,可以摄在胜义当中;如果着重从现相的角度来衡量,可以摄在世俗之中。这是最关要的意义,也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论中解释难题时讲到的。
唯识宗说:一切忽然障垢虽然不是心识的究竟自性,但是能彻底断除,而自性光明就是唯一心识,即便在佛地也不可灭尽,也不会退失自明自知的心识本体。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在佛地也不可灭尽的就是心的自性光明法”。但不是按如来藏的光明那样讲,是在有为法的心识、唯识的本性上安立这个观点。并且这样的心识作为显现清净刹土和佛陀色身的本基。
唯识宗虽然承认遍计二取迷乱法是忽然的障垢,虽然不是心识究竟的自性,但通过修道可以断除并显出心识自性清净的侧面。并说这些都是心识或唯识的本体,是刹那生灭的,不是常有的。常法无法真实安立,因为是“有的”又是常法不合理,是“有的”是有为法、是心识才合理。心的本性,无论凡夫、圣者包括佛的相续中存在自明自知心识的光明。存在这个的原因,佛有一切智智。佛相续当中的一切智智也不离开有为法的本体,依此作为显清净刹土和佛陀色身的本基。
唯识自宗承许圆证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本性。遍计是本来的自性空以及依他起是通过其它的因缘而生起,故没有自性生以自性生来空等方式说证悟法无我的本性,如是安立唯识自宗不共的观点。如是了知唯识宗以三自性来安立基的观点。
中观宗认为:虽然唯识宗承认圆证二无我,但一经观察并未彻底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因为没有断除对依他起识或阿赖耶识实有的执著,仅是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
有关三自性的内容在《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中说真正名言中承认唯识、依他起识存在,遍计法不存在,法性是圆成实,这样讲法与中观宗是圆融的。但是认为不仅在名言中存在不净的依他起识,胜义中还有清净的阿赖耶识或说有唯识的本体存在,则成所破的对境。
B、道
唯识承认修道是从四谛十六行相开始修。唯识宗承认究竟是三乘,所以安立道的时候,究竟中可以合理地安立三乘十五道——声道五道、缘觉五道、菩萨五道。所断是二障,粗细我执乃至种子是烦恼障,包括六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所知障是法执乃至它的习气。唯识宗认为:大乘菩萨所断以所知障为主,所以烦恼障不作为主要所断,而小乘是以烦恼障为主要所断。与中观一样,唯识也承认有五道十地。
C、果
以唯识自宗的见解修最终会断尽二障,在色究竟天成就圆满自利的断证的法身,以色身来成就利他。
唯识宗认为佛宣说的法有了义不了义,这与中观一样。而小乘有部宗认为凡是佛所讲的一切经典都是了义的,没有了义不了义的差别。在安立了义和不了我的时候与中观宗有很大的差别,唯识宗根据《解深密经》说:初转法轮和中转法轮一概是不了义经,后转法轮才是了义经。
唯识宗承许涅槃有三种: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涅槃。佛身有三种: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有自性身和智慧法身两个,自性身有自性清净的自性身和远离客尘的自性身。这样安立果的观点。
唯识承许的法身的智慧并不是如来藏光明彻底显露,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现前一切智智的侧面来描述大无为法法身的智慧。按中观宗究竟的观点来讲,唯识宗并没有介绍到这里,但唯识宗所讲的是依佛在经中所说而安立果的法、化、报三身。若按大中观来讲,唯识宗的见乃至对唯识没有断除执著之间,不说得佛究竟三身的殊胜果,连见道一地的果位都不会得到。得见道果位必须远离一切的戏论,打破对四边的执著乃至对唯识、自证分、阿赖耶识的执著没有远离、没有超越有法阿赖耶识的侧面,法性不会显露,圆成实真正的面目无法圆满证悟。
另外,唯识不共的安立究竟三乘的观点:唯识宗根据《解深密经》和《大乘庄严经论》等,把有关“佛说一乘”的内容按唯识自宗理解成“暂时一乘、究竟三乘”的观点。如《大乘庄严经论》中说:“法无我解脱,同故性别故,得二意变化,究竟说一乘。”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