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55 课——人类之苦之八支分苦求不得苦不欲临苦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19-11-18 16:28 ė110次浏览 60条评论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下面继续学习“人类之苦”中的第七个——求不得苦。

所谓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如《大毗婆沙论》云:“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平时我跟许多人接触的过程中,常发现他们的苦受、烦恼、忧愁,大多数都是求不得苦。尤其是现在的世间人,因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以致所追求的目标和花样也很多。

所以,当今时代确实需要精神食粮,有了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有一种面对的勇气。

要知道,梦想与现实之间有距离,许多事情不一定如愿以偿,这是很正常的。《仁王般若经疏》也说:“事与愿违者,即是求不得苦。”但世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心里往往会产生忧愁、悲伤,如《六度集经》所言:“事与愿违,忧悲为害。”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学过大乘论典,心胸就会非常开阔,所求的东西得到了,不会过于欢喜;得不到,也不会过于伤心。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足时,不费力也会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缘不具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因此,对很多心理不平衡的人来说,佛法是内心创伤愈合、防止再次受伤的甘露妙药,只要你心态健康了,即使身体上有病,状况也不会太糟糕。

庚七、求不得苦: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没有一个不渴求幸福快乐的,趋乐避苦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可真正能如愿以偿的却寥寥无几。

其实,求不得苦往往是源于狭隘的思想。倘若一味只为了自己,得不到预期的财富、地位,必定会因此而苦恼。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除了圣者以外,为自己流泪的人比比皆是,为众生流泪的却寥若晨星。由于每个人有强烈的我执,因而,感受求不得苦的人多之又多。

放眼周围,无数人为了今生的幸福、受用,尽心尽力地辛勤劳作,他们却并不知道,如果没有前世的福德因缘,今生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到头来不但得不到这些,甚至解决暂时的温饱也成问题。

这一点,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样。即使每个人拥有同等的缘分,但由于各自福报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就算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孩子,未来的命运也都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若想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除了勤奋努力之外,前世的因缘也不可或缺。

其实,我们从无始以来,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世间琐事上,一辈子只关心成家生子,孩子长大后再成家生子……却从不为来世作任何打算,这样在轮回中没完没了地流转,上演种种恩怨情仇,可结果呢?只是痛苦而已。

世间人把心思和精力,全都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尤其是他们最执著的感情,正如一本书中所言,它是耗尽光阴、耗尽青春、耗尽钱财的魔术,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当你面对死亡时,究竟得到了什么?一无所有!

明白这一点后,大家应当这样想:“如今我已经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善知识,依靠经论也知道弃恶从善的分界。此时此刻,我千万不能再将精力放在轮回琐事上了,一定要修持真实的正法!”

庚八、不欲临苦: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说,希望自己受苦受难的人,这个世界上一个也没有。然而,即便不愿意受苦,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这就是不欲临苦。

关于不欲临苦,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有描述。如云:“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亲朋好友相依相伴、难分难舍,希望能天长地久永不分离,但在无常的袭击下,到了一定时候,也会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随业力各奔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徒有思念而已。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幸福的生活、丰足的受用,虽想永远拥有,稍许也不愿离开,但无常来临之际,这些也必定要舍弃。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杂阿含经》中云:“觉世无常,身命难保。”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对慈悲贤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师,很多弟子都想永远不离开,但这也是不可能的。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最后,无垢光尊者说:“今起该披精进之铠甲,诣至无离大乐之宝洲。于诸生深厌离道友前,无有正法乞人我劝勉。”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无垢光尊者还谦虚地说:“于轮回深生厌离的诸道友面前,我虽是没有修成正法的乞丐[ 无有正法乞人,也可解释为无有任何执著的无勤瑜伽士。],但也真诚地以此教言进行劝勉。”

总之,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致,若想避免求不得苦,获得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善果,必须要有往昔积德的善因,有了这样的因,果才会不求自得。

所以,具足福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像慈力王子[ 慈力王子:佛陀的因地,类似于福力王子。]一样,时时处处遇到顺缘。反之,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就算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应息灭自己的贪欲,依靠知足少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尽量过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

此故事出自《米拉日巴尊者道歌集》,你们最好是看一下。

那么,尊者是怎么教诫罗顿的呢?他说:“本来佛陀世间主,为摧八风[ 八风:指世间八法。]说诸法,如今自诩诸智者,岂非八法反增长?”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本是为了摧毁众生的世间八法,可如今自诩为“智者”的某些人,打着佛教的幌子,拼命追求名声、财富、恭敬,世间八法岂不是反而增上了吗?此举完全与佛陀的教法相违。

“如来护持诸戒律,为断俗事而宣说,如今持戒诸尊者,岂非琐事反增多?”佛陀在《毗奈耶经》等中制定各种戒律,目的是为让修行人生起出离心,断除一切世间琐事。可如今持戒的诸位尊者,不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世间琐事岂不是反而增多了?

“往昔僧人之威仪,为断亲属佛宣说,如今僧人诸威仪,岂非过分顾情面?”佛陀往昔规定僧人的威仪,是为断除对亲友的一切牵挂。可如今僧人们护持威仪,岂不是太顾及亲友的情面了吗?

“总之若未念死亡,修持正法徒劳矣!”总而言之,修行人若没有忆念死亡、看破今世,修持正法必定徒劳无益。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人类的三根本苦、八支分苦,大家应当明白:四大部洲的人类均无安乐可言,尤其是我们这些南赡部洲的人,如今正处于五浊恶世[ 五浊恶世:劫末寿等渐变鄙恶,如渣滓故名为浊世。五浊:寿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见浊。],没有一丝一毫的安乐,唯有感受痛苦。然而,许多人由于太过愚痴,不但不觉得轮回很苦,反而认为社会越来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生活特别快乐。正如寂天论师所言:“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悯!”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些五光十色的科技背后,伦理道德日益下滑,贪嗔痴烦恼日益增长,人类的痛苦远远超过以往。

诚如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云:“有时观察自现之顺缘,了知自现觉受现助伴;有时观察有害之逆缘,即是断除迷执大要点;有时观察道友他上师,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有时观察四大之幻变,了知心性之中无勤作;有时观察自境建筑财,了知如幻遣除迷现执;有时观察他人眷属财,生起悲心断除轮回贪。总之于诸种种显现法,观察自性摧毁迷实执。”

意思是说,有时观察修行的顺缘,了知为自现之后,可以变成觉受的助伴;有时观察有害的逆缘,此时正是断除迷执的大要点;有时观察其他的上师或道友,就会了知贤劣差别,促进自己修行;有时观察四大幻变,见它一会儿显、一会儿无,自会通达心的本性;有时观察自己的房子、财产等如幻如梦,可以斩断对迷乱显现的执著;有时观察他人的眷属、财产,则会生起大悲心:“这些变幻不定,为什么人们如此执著啊?”从而断除对轮回的贪执。总之,对于一切种种显现,理应观察其自性,以摧毁自己迷乱的实执。

如今你们各班正在学习《窍诀宝藏论》。在学的过程中,大家应好好思维这些殊胜内容,并依照尊者所说的去实地修行!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