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64 课——因果不虚之所断之不善业贪心害心邪见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大圆满前行》的“因果不虚”中,正在讲十不善业。前面介绍了身体、语言的不善业,今天开始讲意不善业。
戊三(意恶业)分三:一、贪心;二、害心;三、邪见。
己一、贪心: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特别喜欢的他人财物,心里打着“这财物为我所有该多好”的如意算盘,并且三番五次地思量:“我用什么办法才能将它弄到手呢?”诸如此类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
当然,从广义上讲,贪人、贪法、贪财物,均属于贪心的范畴,但此处的贪心,主要是从贪财的角度宣说的。这种烦恼,一般人不认为是罪业,反而觉得自己有追求,是种上进的表现。但实际上,人若有了这种贪心,则很容易堕入地狱。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贪心甚为恶,令人到地狱。”因此,我们以后看到别人的财物,尽量不要生起贪念,而应该替他感到欢喜,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无论他人财多少,勿生贪心当欢喜。”否则,贪心太重的人,纵然拥有一点财产,最终也很容易失坏。
所以,在这个世间上,相续中有贪心的人,就算拥有再多钱财,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佛所行赞》中说得非常好:“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腰缠万贯的人倘若不知足,天天贪得无厌,这也是一种贫苦;身无分文的穷人如果有了满足感,那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富翁。
因此,我们务必要认识到,内心中的快乐、智慧,远远超过外在的一切财富。尽管物质可以偶尔带来快乐,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佛教为什么又叫“内明学”?就是因为它属于内在的智慧,不像其他学问只研究外在的东西,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佛教却可以解除所有烦恼,这样一来,内心有了证悟的话,世界就会变得格外美好。
己二、害心:
对他人怀恨在心,满怀愤怒地想:“我要用武器或语言去损害他。”见他拥有荣华富贵便不高兴,暗自诅咒:“这个人不安乐、不幸福、没有这样的功德该多好!”当他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时,自己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像这样凡是对别人生起损恼的心理,都属于害心之列。
正所谓“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是以心好、心坏来分的,而不是因为皮肤好、很有钱、口才棒,就被划入好人的行列中。假如一个人常怀有嗔恨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所做的事情肯定不如法,甚至还会特别过分、令人发指。这样的人,会让周围千千万万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在毁坏他人的同时,也将毁坏自己。甚至,有时候还没有害得了别人,反而先害了自己。
所以,害别人就是害自己,尤其是我们修行人,千万不可心存恶念。现在个别净土宗的人,由于对闻思佛法特别排斥,平时跟他人有矛盾、互相生嗔心也从不对治,这样的人想要往生净土,可能比较困难。六祖在《坛经》中说过:“心中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倘若你没有不善心,内心清净、善良,往生极乐世界则指日可待;但若对同行道友、身边的人,带有毒蛇般的害心,今天跟这个吵架,明天跟那个吵架,那不要说往生,就连今生中大家看到你,也会唯恐避之不及。
麦彭仁波切说:“害心后世常受苦,无缘无故遭他害。”如果你无缘无故遭到诽谤、损恼,那很可能是往昔生害心的果报。《诸法集要经》亦云:“由心乐损害,人神咸不护。”一个喜欢损害别人的人,护法天神都不会护持,还会招来人与非人的种种危害。所以,世间上特别痛苦、遭受打击的人,往往也跟其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
己三(邪见)分二:一、无有因果之见;二、常断见。
庚一、无有因果之见: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讲过,若认为行持善法没有功德,造恶业没有任何过患,前世后世不存在,三宝没有功德,佛没来过这个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谎言……这就称为无有因果的邪见,特别可怕。假如你的见解没有摆正,那学佛肯定只是一种形象,绝不可能深入其中。
庚二、常断见:
总的来说,邪见可分为62种或360种等。这方面的道理,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有详细描述,《宗派宝藏论》也讲过一些。虽说邪见有这么多种,但这只是个大概数字,因为众生的邪见各不相同,算起来也有无量无边,不过,若将所有邪见归纳起来,完全可以归摄于常见和断见中。
一、常见:
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常见。《释量论·成量品》中对常有的主物就进行了驳斥,我们学《中观庄严论释》、《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等时,也分析过这种观点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在胜义中,根本不可能有一法常有不变。
二、断见:
断见,是指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前世后世、因果不虚、了脱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观念。
他们怎么说的呢?如《黑自在书》云:“犹如日出水下流,豆圆荆棘长而利,孔雀翎艳诸苦乐,谁亦未造自性生。”他们声称一切万法皆无因而生,有五种比喻足以证明这一点:一、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是谁牵上去的;二、河水向下流淌,不是谁引下去的;三、所有豌豆都是圆形,不是谁抟成的;四、一切荆棘刺又长又尖、非常锋利,这也不是谁用刀削造的;五、孔雀的羽毛五彩斑斓、绚丽多彩,这并不是哪个画家绘制的,而是它的本性就是如此。同样,世间各种喜怒哀乐、善恶吉凶,也都是由其本性造成的。因此,他们一口咬定往昔业力、前生后世等不存在。
这种道理非常无聊,我们学《中观庄严论释》时也剖析过。当然,没有闻思过佛法的人,乍听起来好像言之有理,但如果真正去观察,就会发现此比喻根本不成立。因为这些事物都是由各自因缘形成的,因缘具足时才出现,不具足时,包括荆棘刺的锋利也不会产生,因此这些并不是自性而生。
退一步说,即便外境的这些现象自性而生,也不能说明内心的苦乐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要想比喻成立,必须是两个东西有共同特点,可这些比喻并不具足这一点。因此,众生的苦乐应该是因缘所生,依靠前面所造的善、恶之因,才会产生后面的乐与苦。
当然,若想成立这种观点,首先必须要确立本师为量士夫,然后在此基础上,量士夫所说的因果不虚之理才会被人接受。或者也可以通过辩论,将他们的说法驳斥为不定因,以此无法证明前世后世不存在。这方面的教理、公案,我们以前也讲过很多,大家在推理时都可以引用。
以上全部讲完了十不善业。在这十种不善业中,要数杀生和邪见最为严重,如云:“杀生之上无他罪,十不善中邪见重。”尤其是邪见,《成实论》[ 《成实论》: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著,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宇宙各种现象之存在皆为无实体之假相,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之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在印度,此论未见流传,梵文原本早已佚失,现存梵本是从汉译本还译的。]中说:“意业势力,胜身口业。”又云:“于诸罪中,邪见最重。”所以,意业的力量,远远胜过身体和语言造业的程度。
那么,这里为什么说杀生和邪见是最严重的恶业呢?作者就此作了一个简单分析。【具体内容省略】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