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0课——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戊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分三:一、不依靠道次第不获胜者密意之理 二、依靠道次第易获之理 三、道次第之教授具易获胜者密意之殊胜相
己一、不依靠道次第不获胜者密意之理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者。】
以下解释本法的第三种殊胜。
【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
“胜者密意”,指菩提心和具有殊胜方便的空性,或指甚深、广大、密乘一切圆满之道。“至言”,是指佛经。
论中说:经论诸大教典虽然是最殊胜的教授,但以往未曾串习的初学者,如果不依止善知识的教授,单凭自力直接趣入这些经论,往往很难获得密意;即使能够获得,也必须观待长期极大的勤奋用功。
比如,初学修理电器,虽然有好的维修手册,书中也写了修理的方法,但若无人指点,还是很难掌握窍诀;即使能够获得,也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和试验。如果换一个方式,直接向精通修理的师傅请教,师傅直接指点,这种点拨就是教授。像这样依靠教授,就容易获得密意、掌握窍诀。
己二、依靠道次第易获之理
【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
如果能依止善知识开示的道次第教授,则很容易通达佛菩萨教典的密意。
己三、道次第之教授具易获胜者密意之殊胜相
【以此教授,能速授与决定解了经论扼要,其中道理于各时中兹当广说。】
道次第的教授,能迅速使学人决定解了经论的扼要,因此具有易获佛陀密意的殊胜特征。其中的道理,将在下面各章节中详细说明,此处不做具体解释。
戊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分三:一、谤法之因由 二、谤法之过患 三、道次第之教授具有极大恶行自行消灭之殊胜相
己一、谤法之因由
【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
“极大恶行”指毁谤正法,罪业重于五无间罪,故称“极大恶行”。为何能够“自行消灭”呢?因为道次第的教授具有通达圣教无违和圣言现为教授的殊胜相,若能如理闻思,获得定解,谤法的恶行就会自动息灭。换句话说,若能真正明白三乘圣教都是成佛的方便,而且圣教本为指导修行的教授,则会了解:圣法是佛陀智慧与慈悲所流现的度生方便,理应恭敬、皈依、护持,由此舍法恶行自然会消失。
“实”和“权”是一对,“权”是暂时使用的方便,“实”是究竟真实。某个阶段中,针对某种根机、情况,暂时使用的方便法,称为“权”;究竟不变的真实法,称为“实”。《止观》中云:“权谓权谋,暂用还废;实谓实录,究竟旨归。”
下面根据《法华经》和《谛者品》,解释“佛语不论权实都是开示成佛的方便”。
《法华经》云:“令解佛智故,佛设此方便,终不于汝等,说汝能成佛。”为了使众生悟入佛的智慧,佛才施设这种方便,始终没有对你们说:“你们能成佛。”这是因为救护必须观待时节因缘,因缘未成熟时,首先隐而不说。
《谛者品》中也明显说到:“曼殊室利!如来若为一类有情宣说大乘,为他一类说独觉乘,为余一类说声闻乘,是则如来心非清净心、非平等心、有耽著法、大悲偏党、异想过失,我亦于法而成悭吝。”
“曼殊室利!我为有情宣说彼彼诸法,如是一切皆为令得一切种智,趣向菩提,临入大乘,成办一切种智,至于一极,故我非有异乘安立。”
故知,佛的心意唯一是要将一切众生安立于佛果中。因此,佛说的三乘法,唯一是令众生趣入一佛乘的善巧方便。
《谛者品》又说:“譬如大海由诸异门众水流注,如是三乘一切法水,亦皆流注如来大海。”如同百川经由不同河道流入大海一样,一切三乘之法水最终都会流入如来大海。因此,一切佛语不论真实说、方便说,直接说、间接说,平等都是针对时机将众生引入佛地的方便。
以下解释谤法的因由。
【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
为什么会造成谤法呢?因为不理解“佛语都是成佛方便”,而把佛语分成两类,妄执一类是成佛的方便,另一类是成佛的障碍,由此分判好与坏、应理和非理,而且,在大小乘教法中,认为菩萨只应学习属于成佛方便的佛法,不应学习属于成佛障碍的佛法。因此,将另一类佛语执为应当舍弃,而造成谤法。
“未解是义”,就是未通达一切圣教无违的意义,没有将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因此才把佛语妄执为成佛方便和成佛障碍这两类,导致谤法。所以,谤法的因由,即“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
下面再引教证。
【《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
此经中说,谤法的业障细微,如果对佛语分别善恶,分别应理、非理,分别这是为声闻宣说,那是为独觉、菩萨宣说,均成谤法。
执著一类佛语为成佛方便,执著另一类为成佛障碍,由此分别,前者是善、是合理,后者是恶、是不合理,前者是为菩萨宣说、是菩萨所学,后者是为声缘宣说、非菩萨应学,这就是毁谤圣法。因为对于成佛方便、菩萨应学的圣法,毁谤是成佛的障碍、菩萨不应修学的缘故。
《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诸小乘人,虽非为得成佛而趣自道,然彼诸道,亦是导彼补特伽罗进趣佛地之方便。”小乘人虽不是发菩提心为成佛而趣入小乘道,但小乘诸道也是引导小乘种性者进趣佛地的方便。譬如,儿童读书,虽然没有成办大人事业的动机,但小学中所学,确实是引导他进趣成人事业的方便。
《密宗道次第广论》云:“然因所化胜劣增上,方便亦有圆不圆满、道迟速等差别应理,是故引入佛地支分道与大乘二者不同。”因为所化的根机有胜劣,所以方便也有圆不圆满、进道的速度也有快慢等差别,这是非常合理的。因此,引入佛地的支分声缘道和大乘道,理应有胜劣的差别。
己二、谤法之过患
【若毁谤法,其罪极重。《三摩地王》云:“若毁此赡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若杀尽殑伽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谤法的罪业极其严重。《三摩地王经》中说:“与毁坏南赡部洲的一切佛塔相比,毁谤佛经的罪业尤极严重;与杀尽恒河沙数的阿罗汉相比,毁谤佛经的罪业尤极严重。”
谤法是往生最大的障碍。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弥陀大愿普摄法界有情,若有真信切愿,乃至十念都能往生,唯独排除造五无间罪和毁谤正法的人。
在往生的两大障碍中,谤法比五无间罪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往生论注》中说:“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造集五无间罪的原因是没有正法,而谤法即是毁坏正法,致使许多人造作无间罪业,因此罪业最为深重。就自身来说,造了五无间罪,还能通过思惟法性获得解脱,但是以恶心谤法,则无机会解脱。《宝性论》云:“若由数近恶人故,具有恶心出佛血,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最胜和合僧,若能思惟修法性,此人速疾从此脱,若人恶心谤圣法,此人焉能有解脱。”
【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故应励力而断除之。】
虽然生起谤法有很多门(途径),但以上述“执著佛语一类为成佛方便、另一类为成佛障碍”这一门最为重大,因此应当努力断除。
如何才能断除谤法呢?论中继而宣说方法。
己三、道次第之教授具有极大恶行自行消灭之殊胜相
【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故其恶行自趣息灭。】
如果能获得上述定解,就能遣除执著“佛语一类是成佛方便、另一类是成佛障碍”的邪分别,而使谤法恶行自然息灭。当获何种定解呢?就是决定信解圣教无违、圣言均为教授。
【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花经》而寻求之。】
宗大师交待我们:应当由多阅《谛者品》和《法华经》来寻求定解。
《谛者品》、《法华经》、《胜乐根本续》、《大乘庄严经论》、《宝鬘论》等中,都说到了另一种遮止谤法的方便——安住舍心,即:在未通达之前,对于不了达的法义不应评判,如此才不致于伤害自己;相反,若“不懂装懂”,则很危险。
【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其余谤法的方便,应按《摄研经》所说来了知。
对这四种殊胜,历代大师们都十分重视。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经常对我们开示这方面的道理。上师曾经说:在修行方面,西藏所兴盛的都是大乘法门,有些是从见上说,有些是从修上说,有些是从行上说,有些是以显宗为主,有些是以密宗为主,有些以二转法轮为主,有些以三转法轮为主,实际上互不相违,都是圆融一致的。因为这些法门都是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最后成佛转法轮利益法界有情,而且都是导师释迦佛所传的圣教法,因此不可能有相违之处。
大恩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中教诫说:“唯闻不能断增益,于佛正法难得信,依靠百般辩讲著,思所生慧置心中。数多佛陀诸法理,唯调众心方便说,莫要耽著诸词句,深要入心复告诫。”
大恩上师又在《怀业时语》中说:“切莫偏袒执著各宗派,造下毁坏自他舍法业,修持有缘本尊之法门,净观一切他宗我心语。”
总而言之,我们要明白:一切经续论典都是宣说引导有情成佛的方便,这些圣教并没有任何相违之处。身为佛弟子,皈依佛的教法,应当平等皈依所有显、密、大、小的圣教法,不是只皈依其中的百分之十,而舍弃其余的百分之九十,否则连皈依戒都会失坏,连成为佛弟子的资格都没有,因此要皈依所有释迦牟尼佛的佛法。
另一方面,应当了知各宗各派均为佛教,各宗派的修行者都是在闻思修学佛法,最终也都能获得解脱。因此,对各教派应当平等恭敬、护持。因为众生有种种根机、意乐,接引的方便也就有种种不同,对于这些诸佛菩萨度生的方便,我们不仅不能毁谤,还应当发愿通达,将来才能普度各种根性的众生。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