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2课——听闻轨理之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1-4 11:41 ė118次浏览 60条评论

庚三、以五想听闻正法

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与心念有直接的关系,只有调整好心念,才能如法听闻。所以,“想”很重要,俗话说“一念之差”,佛法说“一切住于意乐上”,都是这个道理。

注意:以下所说的都是修行教授,宗大师也把它现为教授。学习佛法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听佛学知识,听闻与修心脱离,学得再多也只是积累知识,与转变自心无关;另一种是了知佛法为修行的教授,听法是为了领取教授而修心,这是修行人听法的方式。

比如:听受“以五想闻法”这一段时,善听者会注意思惟的方法,听懂后就按这样去串习,如是趣入便会将圣言现为修行的教授。以这种方式听闻道次第,短期内行为就会有所转变。

【复次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

我们看书时,往往轻易放过,不能细细体会作者的心意。这一“须”字,是宗大师叮嘱我们:“务必要以《菩萨地》的五想来闻法,每次闻法之前,都应如是作意。”这是大师在教授修心之法,我们要信受奉行。

以下解释五想。

第一想——作珍宝想

【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

佛陀出世极难值遇,佛的妙法也是如此,由于稀有、珍贵的缘故,应对佛法作如珍宝想。

《无量寿经》中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若非多生累劫修习福慧二资,暂时听闻正法也不可能。人身难得,佛陀难遇,而以信心和智慧闻法更是难中之难。佛语句句都是如意宝,极其珍贵。

若对佛法作珍宝想,闻法时心态与行为就会不同。以前随随便便,是否听到都无所谓,现在则对字字句句都非常注意,对每一句法义都有强烈的希求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原因就是对法的认识不同。

第二想——作眼目想

【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我们都不愿失去眼目,因为没有眼睛,就看不见世界。初学者能不能离开闻法呢?决定不能,因为闻法能时时增长俱生慧之故。

第三想——作光明想

【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由闻法所给予的智慧眼能照见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所以应对闻法作光明想。

第四想——作大胜利想

【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

究竟之时,闻法能给予涅槃菩提的果位。涅槃是断德究竟,寂灭一切过失;菩提是证德究竟,圆满一切功德。由闻法能逐渐引生智慧,消除一切执著,最后会现前涅槃菩提,因此具有大胜利。

第五想——作无罪想

【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

“彼二”是指涅槃和菩提,其因是止观。以“止”遮止散乱,圆满时即是离一切分别的涅槃;以“观”明观诸法,圆满时便是照见万法的菩提。

论中说:不必说究竟,现在也能获得涅槃与菩提之因——止观的安乐,所以应对闻法作无罪想。

什么是止观之乐呢?闻法相应时,内心当即清净,远离非理杂念,这是获得止的安乐;通过闻法消除了迷惑,心中明了而欢喜,这是获得观的安乐。当然,这只是以粗浅的比喻帮助理解。实际上,只要如法听闻,并按所闻法义如理作意,决定会获得止观的安乐,而不会引生罪垢。因此,对闻法应作无罪想,即思惟“闻法体性清净,毫无污染”。

什么是“有罪”呢?比如:听受世间邪说,引发邪见,这是观的违品;听靡靡之音,增上贪嗔散乱,是止的违品。此二者都是罪障,不缘佛法而缘世间邪法,当下就会增上染污。明白此理之后,六根应尽量少接触不清净的声色,尽可能将心融入佛法,这是关键。

【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以上这样思惟,即是思惟听闻的利益。

己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分三:一、随《地藏经》略说 二、随《菩萨地》广说 三、随《本生论》摄义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

庚一、随《地藏经》略说

【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对于正法和法师发起承事,如《地藏经》所说:“听法时应具三种心——专心、信心和恭敬心(专心是不散乱,信心是不怀疑,恭敬心是不轻慢),以专一、信心、恭敬来听闻圣法,不应毁谤圣法和法师。对法师供养,就是对法师生起如佛之想。”应当视师如佛,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供养承事,断除一切不恭敬的行为、语言和态度。

因此,内心至诚恭敬,为法奉献生命,必定能与上师和圣法相应。在金刚乘中,无数修行人都是因为具有视师如佛的恭敬心而获成就。大家应当把握这个关键。

若能恭敬供养法师,必获利益。《正法念经》云:“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能供养说法法师故。”经中又说:“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暗。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庚二、随《菩萨地》广说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应当按照《菩萨地》所说无颠倒地听闻,即应无杂染以及不作意法师五处。无杂染,包括远离高举和轻蔑。

【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

“远离高举”有六相:

一、“应时听闻”,即按时听闻,不无故迟到。若事先未做好准备,常常迟到或匆忙而至,则表示对法不敬重,有傲慢心。世间谦下的仆人做事非常准时,凡事提前做好,不拖延、不懈怠,这是由谦下心所致。闻法应有如奴仆般的谦下心,提前准备,身心稳重,按时听闻。

二、发起恭敬:闻法时,心态、语言、行为应发起恭敬,远离轻慢。

三、发起承事:行为上应承事法与法师,具有如奴仆般之心,殷勤事奉上师。

四、不应忿恚:不应瞋恚法及法师。

五、随顺正行:按法师所说,随顺法师的心意而实行。

六、不求过失:不寻求法师的过失,即不观过失。

具足以上六相,就是远离高举。闻法的心态和行为谦下,便能获得利益。相反,不应时听闻、三门不敬、身语不承事、内心瞋恚、不随顺而实行,或者寻求法师的过失等,都是以慢心引起不如法的心态和行为,而导致颠倒听闻。因此,应当尽量由以上六相听闻正法。

【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

“远离轻蔑”包括四相,即恭敬正法、恭敬法师、不轻正法、不轻法师。从正面来说有两种恭敬,远离违品有两种不轻。

“极为敬重正法”,即心想:“依靠正法,我能获得极大利益。我能生起点滴的善根,都是佛法的恩赐。”如此敬重正法,将正法视为无上恭敬田。

“极为敬重法师”,即心想:“父母养我色身,法师育我法身,法师传法饶益我生生世世,恩德无量无边。”由于内心感恩而敬重法师,即使法师与自己平等或不如自己,也不应轻慢,而应守持恭敬。

“轻法”,比如认为:“我是上根者,听这种浅法没有意义”、“这些我已通达,不必对我重复”。

“轻视法师”,比如:认为法师的水平不如自己或种性低贱、能力差等。这些都是轻视心,应当断除。

【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按唐译《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菩萨想随从善友听法时,应当以纯净心专注听闻,不应作意五处。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不应作意他是破戒者、不守律仪者,而不随他听法。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不应作意他种姓卑贱而不从他听法。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不应作意他相貌丑陋而不随他听法。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不应作意他不善辞藻而不从他听法。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不应作意他出语粗恶、内心怀有忿恚、不以优美的语言宣说诸法,而不随他听法。

菩萨想要听法之时,对于以上五处不应作意,只应恭敬地闻受正法,不见法师之过。如果菩萨智慧微劣,对法师生起嫌弃、鄙视心,而不随从法师闻法,则将退失智慧。

庚三、随《本生论》摄义

【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总之,应当如《本生论》所说:听法时,弟子应坐在低位;仪表上,发起调伏的德相,即调柔、温和、不急躁、不野蛮、不高傲;神态上,以充满欢喜的眼神瞻视上师,就像畅饮甘露妙雨一般,吸取正法的精华,而不能心不喜悦、面无表情;心理上,应恭敬、专一、至诚,意乐清净,没有垢染;行为上,应如病患听从医嘱一般,发起承事,听闻正法。

归纳:

学人必须恭敬承事圣法和法师,因为:若不恭敬承事,则不得传承上师的加持;若不得加持,相续中就不会产生功德。相反,若有恭敬,则能获得加持;若能获得加持,便能产生证悟功德。这是法性的规律。

比喻:草木是否能够生长,依赖于太阳的光热。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