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7课——亲近善士能依学者之相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1-18 22:39 ė134次浏览 60条评论

壬三、中等法相分三:一、真实 二、远离不合格者 三、宣说法相之必要

癸一、真实

【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响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

博朵瓦说:“戒定慧三学、通达真实性以及悲愍,这五种功德是主要的。我的阿阇黎响尊滚,既无多闻也不能忍耐劳苦,即使酬谢之语也不会说,但由于他具有前五种功德,因此不论是谁在他座前都能获得利益。还有一位咛敦师,丝毫不擅言辞,即便应供后为施主咒愿,听者也只是想:‘大家都不知他在说些什么,其余没有个了知的。’但他具有前五种功德,因此谁亲近他都能获益。”

癸二、远离不合格者

以下先说意义,次说比喻,再说教证。

【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唯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

如果对诸学处不喜爱修行,只是以赞叹学处或学处的功德来谋生,则无资格担任善知识。

【宛如有人赞美栴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惟虚言故。】

譬如,有人靠赞美旃檀谋生,想获得旃檀的人问他:“你有旃檀吗?”他答:“其实没有。”就像这样毫无意义,只是空话而已。

所以,仅仅赞叹学处功德而不修行的人,不能成为善知识。

【《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比丘,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

《三摩地王经》说:“末法时代的比丘,多数不具律仪而希求多闻,他们只是赞美尸罗,却不寻求尸罗。”经中对于禅定、智慧、解脱三种,也如此宣说。

【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

经中又说:“譬如,有一类人称赞栴檀的功德,说栴檀如此美妙、香气非常怡人。别人问他们:‘你所称赞的栴檀,你有一些吗?’他们回答:‘我是靠称赞栴檀香谋生的,自己并没有此香。’就像这样,末法时代会出现许多不精勤修持瑜伽的人,他们只是依靠赞戒谋生,自己并不具尸罗。”经中对其余禅定、智慧、解脱也如是宣说。

以上所说“不合格上师”,就是仅以赞叹学处谋生而不实修之人。

《普贤上师言教》中具体宣说了四种不合格上师之相。

癸三、宣说法相之必要

【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修行解脱的上师,是能究竟我们心中一切希欲的根本。因此,凡是希求依止上师的人,首先应当了知上师应具之德相,然后努力寻求具相的上师。而对于想成为学人依处的人来说,也应了知这些,以便努力使自己具备这些德相,成为合格上师。

壬四、下等法相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

由于时代因缘,具足全分功德的善知识实属难得,如果寻求不到这样的善知识,则应如何择师呢?

下面引《妙臂请问经》来抉择。

【《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

《妙臂请问经》说:就像只有一个车轮的马车,无法在路上行驶,同样,如果缺少修行的助伴,有情也不能获得成就。

【“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

这两颂讲了上等道友的十六种德相:一、具慧;二、相貌端正;三、身体洁净;四、种姓高贵;五、专心投入于正法;六、极具辩才;七、行善勇猛;八、六根调伏;九、语言温和;十、能够施舍;十一、悲愍众生;十二、能安忍饥渴及种种身心苦恼;十三、不供奉婆罗门等外道天众;十四、行善精进勤快;十五、知恩报恩;十六、敬信三宝。

【“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希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在末法斗诤坚固的时期,能具足上述十六功德的道友实属罕见,因此,若能具有其中的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者,就应当依止。

以下根据下等道友的标准,类推下等上师的体相。

【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妙臂请问经》说,十六种圆满道友德相的八分之一,是最下等的界限。在铎巴汇集的博朵瓦语录中,讲到阿底峡尊者当年也是这样宣说下等上师的法相。因此,上述上师的十种圆满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有八分之一是最下限。

辛二、能依学者之相分五: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与不具之过失 二、必须具足德相之根据 三、宣说德相之差别 四、摄为四种德相 五、宣说须了知能依之相

【第二,能依学者。】

壬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与不具之过失

【《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圣天菩萨在《四百论》中说:具有正住、具慧和希求法义者,堪为闻法之器。具此三种功德,便不会把说法者的功德变成过失,也不会将听众的功德转为过失。

【《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德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解释:“说具有三法,则堪为闻法之器。如果具备这三法,对法师的众多功德就会见为功德而不见过失;不仅如此,即便对具功德的听众,也会见其功德而不见过失。如果不具足这样的法器德相,即使说法的善知识极为清净,但由于听法者的过失增上,仍会对其执为有过,或对说法者的过失反执为功德。”

壬二、必须具足德相之根据

【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因此,纵然依止了具备一切德相的善知识,但对自己上师的功德也难以了知。若要能了知善知识的功德而亲近,自己必须具足这些德相。

归纳:

修学圆满之道的弟子必须具足德相,因为:自己不具足德相,即便善知识具足德相,自己也难以了知。

壬三、宣说德相之差别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正住”,即不堕党类。若堕入党类之偏执,就会因偏执的遮蔽而见不到善知识的功德,因此不能获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说:“由于堕入党类而恼乱自心,终究不能证得寂静涅槃。”所谓堕党类,即贪执自宗、嗔恚他宗。应当观察自心,舍弃宗派偏执。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菩萨别解脱经》说:“应当舍弃自己的想法,对于亲教师和羯磨阿阇黎的所有立宗,敬重安住。”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问:仅有“正住”这一条件是否足够呢?

答:虽然心能正直而住,但如果没有简择善说真实道与恶说相似道的智慧力,则仍不是法器。因此,必须具有能够简择真实道和相似道的智慧,才能舍弃无坚实的品类而获取坚实。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

问:仅仅具有“正住”和“具慧”是否足够呢?

答:即使具有这两种德相,但如果像画中的听法者,内心根本没有引发趣入,则仍然不是法器,因此必须具有广大的希求心。

“如画中闻法者”,即闻法者仅是一种听法的影像,内在没有希求心。若无上进心,则如画中闻法者,因此希求心极其重要,有希求心才能学法。

壬四、摄为四种德相

【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开说为五。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四百论广释》中还加上恭敬法与法师和属意这两相,共开为五相。如此便可归纳为四相,即:对法具有大希求心,听法时心专注于法,对法与法师生起大敬重,舍弃恶说、受取善说。其中,成就第四相“舍弃恶说、受取善说”的顺缘是具有慧解,舍弃它的违缘是正直而住。

壬五、宣说须了知能依之相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对于以上能够被上师引导的条件,应反观自己具不具足。若完全具足,应修欢喜心;若不具足,则应努力修积将来能圆满的因缘。因此,应当了知作为弟子堪能依止善知识的各项条件。如果不了知这些德相就不能觉察自己的状况(对不足之处不知努力弥补,对具足之处也不知修持欢喜、策励自己增上),因此将退失依止善知识的广大义利。

因此,了知具相弟子应具的德相之后,以此对照衡量自身非常重要。

归纳:

修学一切道支的弟子,必须具足法器德相,因为若不具德相,则将空耗一生。

比喻:在坏器中即使倒入纯净牛奶,也会漏失而无法留住。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