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08课——行菩提心学处安忍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1-19 16:46 ė94次浏览 60条评论

现在正在讲行菩提心的学处——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六度当中,下面讲安忍度中的第二种安忍。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为了成就正法,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这也是一种安忍。如续部云:“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为了求得正法,菩萨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乃至捐舍珍贵的生命。《菩萨善戒经》亦云:“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世人为了世间的目标,尚且愿意付出精进与勇气,那我们为了正法为什么不能呢?在求学正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不能脆弱,更不能退失信心,而应该依止“四依”来修行。

◎ 修出世间法所应经历的苦行

往昔诸噶当派大德,有所谓的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这是噶当大德留给后学的精华窍诀。

◎ 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兼得

如今有些人觉得,修法不需要丝毫苦行,在成办今生俗事,享受幸福、快乐、名誉的同时,也能修成正法。

佛陀还说过:“我于无量劫,具足修苦行,清净诸业障,得胜智功德。”佛以自己的行持告诉我们:证悟绝非轻而易举,想一边享受世间,一边获得出世间成就,是不现实的。

既然佛陀都不能兼顾,那谁又有能力两全呢?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要太放逸,也不要太傲慢,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基。

还有人可能问:“世出世间法不能兼得,那怎么理解六祖的‘佛法不离世间觉’呢?”

其实,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解释:对上等修行人而言,他们获得成就,并具有极高境界,虽已看破一切,但因悲心推动,还会以世间法度化众生,这是菩萨的不离世间法;而我们凡夫人修行,因为不能纯粹地修出世间法,所以在做中下等修行时,仍可以兼顾一部分世间法,尽管不一定能即生成就,但也会为来世积累资粮。

◎ 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例,说明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

如《大庄严论经》云:“不作难苦行,不得一切智。”这个公案也说明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能同时成办,不然,像米拉日巴尊者那么聪明的人,以前学恶咒一学就灵,如果真有两全之策,他又怎么会做不到呢?

◎ 以其他大德的公案,说明世出世间法不能两全

此外,大成就者金刚镜[ 金刚镜:又名梅龙多吉,是无垢光尊者的一位上师。他的传记在《上师心滴·历史宝鬘论》中有。],他在九年中只靠吃拉刻树皮[ 拉刻是一种树,藏地很多地方有,它的树皮吃起来不伤喉咙。]修持正法,最后获得了成就。

同样,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桑耶青浦依止格玛燃匝尊者时,数月中仅以三藏升糌粑和二十一颗水银丸维生。下雪时就钻进牛毛袋子里,这个袋子既做衣服,又当坐垫,在出世间法方面历尽苦行,终获得非常伟大的成就。他的《七宝藏》、《三休息》等金刚语,引导了无数人走向解脱。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肯定只能在世间、出世间中任选其一,二者绝对不可能并存。

其实汉地的大德也是如此,像莲池大师,就是“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即以野草为食胜过空腹,以茅棚为屋胜过露宿,人生若懂得知足少欲,所有烦恼将一扫而光。相比之下,现在人的生活太复杂了,因为复杂,压力就大,自己也越来越痛苦,始终不可能真正修行。因此,我们应该过简单的生活。

◎ 世间法对出世间法的危害

智悲光尊者曾说:“修行人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

魔法是什么呢?就是散乱,这是修行的大障。《大庄严论经》亦云:“愚者贪利养,不见其过恶,利养远圣道,善行灭不生。”愚痴的人因为贪著利养,就见不到它的过患,最终,利养、名声、财富等,让他逐渐远离圣道,乃至灭尽一切善行。

◎ 米拉日巴尊者如何修出世间法

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唱过一首道歌:

“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门外无人迹,室内无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的门外没有往来客人的足迹,洞内没有积累财产的“血迹”,能死在这个山里,瑜伽士我心满意足。

“何去无人问,此去无定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我住在这个山洞里,想去哪里无人过问,去处也不必固定,能死在山里,瑜伽士我心意已足。

“腐尸为虫食,血脉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意思是,当我死了以后,腐烂的尸体为蛆虫所食,血脉为蚊虫所吸,能死在山里,瑜伽士我心满意足。

庚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当听到甚深的空性实相,尤其是远离勤作自性大圆满实相的精要,超越善恶因果的十二金刚大笑、稀有八句[   十二金刚大笑、稀有八句:在《七宝藏》之《句义宝藏论》,以及法王晋美彭措的《直断要诀释》中有明释。]等法语时,切切不可生起邪见,而应千方百计、毫不颠倒地受持其密意。

往昔,两位秉持十二头陀行[  十二头陀行:十二杜多功德。即:持粪扫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但一座食、次第乞食、不作余食、处阿兰若、常住树下、常露地坐、常住冢间、长期端坐、随处而坐。如此十二种苦行,佛家用以针对修治贪著衣食居住,抖擞烦恼之行,名头陀行。]的印度比丘,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求法。尊者宣说人无我时,他们二人满怀欢喜。但讲到法无我时,二人惊恐万分,说:“太可怕了,请您切莫如此宣讲!”也许尊者是故意的,又给他们念《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听到这些词句,二人双手捂着耳朵跑掉了。

那两位比丘走了以后,阿底峡尊者十分伤感地说:“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仅仅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

◎ 切莫诽谤甚深法义

其实,那两位比丘的行为,就是对甚深法的怖畏。现在人都喜欢福报、慈善、和平之类的话题,一听这些就觉得佛教很好,可是一讲空性般若的意义,他们就“不和平”了,这也是畏惧甚深法义。

当然,接受不了是正常的,但若去诽谤就造大罪了。

所以,智慧尚未成熟的人,无论是佛教徒、非佛教徒,很容易造下谤法的可怕罪业。诚如《入大乘论》所言:“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对甚深正法,以及宣讲空性法门的人,从内心深处生起恭敬诚信。倘若因为智慧浅薄,实在生不起信心,尽力断除诽谤也格外重要。否则,佛法虽对每个众生都有利,可若倒入被染污的法器中,良药也会变成剧毒。如《大乘密严经》云:“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总之,学法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当落实在行为上,竭尽全力制止恶行,尤其是千万不要诽谤大乘佛法!


【注】此处需要紧密结合《前行》原文和公案学习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