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8课——亲近善士如何依师之理
辛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
壬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
如果自己具足法器德相,应当善加观察上师是否具足上述德相,应在具相上师座前受取法益。
【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
这又有两种不同的传记,即善知识种敦巴和桑朴瓦依止上师的传记。
【桑朴瓦者,尊重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邬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二益。”】
桑朴瓦有许多上师,凡是遇到有人说法,他便前去听闻。一次,从康区的回来,途中遇到一位居士正在说法,他也去听法。
弟子们说:“依止他听法,有损自己的威仪。”
桑朴瓦却回答:“你们不要这样说,这次闻法我得到两种利益。”
【善知识敦巴者,尊重鲜少,数未过五。】
相比之下,善知识种敦巴依止的上师很少,数量不超过五位,分别是:授居士戒的上师、教他念书的上师、舍准大师、班智达弥底、阿底峡尊者。除了在舍准大师前曾听受有关法相的经论外,在其中三位上师前,他只听受过一两次经教,主要是依止阿底峡尊者。
【博朵瓦与公巴仁勤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有一次,博朵瓦和公巴仁勤一起讨论这两种依师轨理哪一种更为妥善。他们认为:在尚未修心、容易见上师过失而退失信心时,善知识种敦巴的轨理较为善妙,应按那样行持。宗大师评论说:“现量见此说法相当实在,应这样修学。”
壬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 二、加行亲近轨理
癸一、意乐亲近轨理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 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 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
如是应当了知,对于曾经受过法恩,特别是对于圆满教授引导过修心的善知识,如何依止的方法,分意乐亲近和加行亲近两方面讲述。
【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二、第三中的“信心”和“念恩”,是亲近意乐的根本。
子一、总示亲近意乐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今初。】
丑一、略说
《八十华严》中说:“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傭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骄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骄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将此二十一心归纳为九心,本论按《集学论》以九心开示亲近善知识的意乐。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善知识,能够摄尽所有亲近意乐的关要。
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若能以此九心亲近具相善知识,必能获得成就。
丑二、广说分五:一、如孝子心 二、如金刚心 三、如大地心 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即彼九心摄之为四。】
此九种心又可摄为四者,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寅一、如孝子心
【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
舍弃自己的自由、将行为的权力都交给上师、随上师安排的善心,就是如孝子心。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也说:“弟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舍弃自己的想法,唯一随顺善知识的意乐而行。”
以下对此简别。
【此亦是说,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授其鼻肉。】
这也是说,只有在具相的善知识前才可以这么做,不能随便把鼻肉交给他人。
“授其鼻肉”,即牦牛把自己的鼻肉交给牧民,任其穿孔,比喻完全受人控制。
寅二、如金刚心
【谁亦不能离其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任谁也无法破离弟子对上师亲爱之情而能坚固的善心,即如金刚心。
“亲睦无常、情面无常”,是指情意不坚固。比如:初见上师时非常激动,事隔三月便将上师视若常人,这是情面无常。经中说:对上师的情意,应远离无常的心态,须如金刚一般坚固不破,始终如一。
寅三、如大地心
【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
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的善心,是如大地心。
例如:种敦巴格西荷担阿底峡尊者的一切事业,毫无疲厌,即是如大地心。
【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诚如博朵瓦开示慬哦瓦的弟子们说:“你们能遇到这样的菩萨善知识并且依教奉行,实在是莫大的福报。今后不论为上师做任何事,都不要觉得是负担,应当持为庄严。”
寅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分六:一、如轮围山心 二、如仆使心 三、如除秽人心 四、如乘心 五、如犬心 六、如船心
【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
宗大师把华严九心中的后六心归于一个内容,即荷负上师事业重担之后应如何行的善心。
卯一、如轮围山心
【如轮围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
“如轮围山心”,就是生起任何苦恼都无法动摇的善心。
【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彼告云:“卧具安乐,虽曾多次住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
慬哦瓦住在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天气太寒冷,而身体衰弱,他和依怙童商量是离开还是住下。依怙童劝他:“在卧具住所的安乐方面,我们虽曾多次住过帝释天的尊胜宫,但能亲近大乘善知识听闻正法,只是如今才有这种机会,你应当坚持住下来。”
卯二、如仆使心
【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秽业,意无惭疑而正行办。】
比喻:“仆使心”,即仆人虽然做一切低贱污秽之事,也没有任何犹豫和羞耻,而能以平常心去做的善心。仆人是以平常心打扫厕所,因此没有太多分别。如果让一位大人物去做这种卑贱之事,他往往会表现出两种心态:一是做之前犹豫,以自己的身份该不该做?二是做时会害羞,觉得在别人面前打扫厕所有失颜面。这两种心态就是“疑”和“惭”,然而卑下的仆人就没有这种执著,他做起来和走路吃饭一样平常。
意义:“如仆使心”,即无论为上师做任何低贱之事,不但没有羞耻和犹豫,而且真心去做的善心。也就是承事上师时,不管事情是否体面,都不分别而照办的善心。
下面引公案说明。
【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
以前,在后藏所有译师和智者聚会的地方,有一块泥滩。种敦巴当时脱下衣服,扫除地上的污泥,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干净的白土盖在上面,然后在阿底峡尊者面前做了一个供养上师的坛城。尊者笑着说:“奇哉!印度也有像你这样的人。”
卯三、如除秽人心
【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
“慢”,即对下劣者认为自己超胜他,对平等者认为与他平等。虽然符合事实,但因内心高举,故称为慢。
“过慢”,即对平等者认为自己超胜,对超胜者自认为与他平等。
比喻:“除秽人心”,即普通清洁工毫无傲慢的心态。
意义:“如除秽人心”,即断除了一切慢及过慢,在上师面前自处卑下的善心。
例如:未生怨王身为国王,但在迦叶尊者面前听法时,仍是毕恭毕敬。释迦族人种姓高贵,但仍谦虚地在优婆离尊者面前受教。
【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丘,不出德水。”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遍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正如善知识敦巴所说:“我慢高丘,不出功德之水。”
慬哦瓦也说:“应当观察初春时,是在山顶隆起的地方青色遍生,还是在沟坑等低下处最先发起青色?”如同低洼处长满青草,由谦下心方能出生功德。
卯四、如乘心
【如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
比喻:“乘心”,即大卡车装载沉重的货物,虽然路途难行,却没有丝毫疲倦之心。
意义:“如乘心”,即上师交付的重任,即便再困难也能欢喜受持的善心。
教证:《功德藏》云:“极具忍耐如柱子。”《普贤上师言教》对此解释为:“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也应当尽力忍耐,犹如柱子一般。”
例如:智光吩咐菩提光迎请阿底峡尊者,此事非常困难,但菩提光没有违背智光的心愿,勇悍地承担。
卯五、如犬心
【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
比喻:“犬心”,即忠实的爱犬被主人打骂时,不仅没有丝毫反感,反而对主人摇尾乞怜。
意义:“如犬心”,即虽受上师毁骂,但对上师没有丝毫忿恨的善心。
【如朵垅巴对于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娘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嗔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善知识画师每次拜谒朵垅巴时,都会遭受一顿呵斥。他的弟子娘摩瓦不满地说:“这位阿阇黎对我们师徒特别嗔恚。”
画师告诉他:“你把它听成是呵责吗?我每次受上师这样赐教一次,就像获得黑茹迦的一次加持。”
【《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
《般若八千颂》说:如果法师对求法者显现呵斥、毫不重视,即便如此,但是你对法师不应退失信心而舍弃,应较以往更加希求正法,对法师敬重不厌,一切皆随法师的意愿而行。
卯六、如船心
【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任载几许,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比喻:“船心”,即摆渡船来来去去,无论往来多少趟也无疲厌之心。
意义:“如船心”,即对上师的事不论承担多少、不论如何来往奔走,都无厌患的善心。
例如:索达吉堪布对法王如意宝吩咐的大小事务,皆以如船心办理,往来奔走,心无疲厌。
寅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道的根本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的结果,取决于弟子的意乐,因此修习亲近意乐极其重要。
对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华严经》中归摄为二十一心,《集学论》中再摄为九心,本论按《集学论》以九心总摄一切亲近意乐的关要,而且把九心归纳为四点。
一、舍弃自己的自由,随善知识的意愿而行
这是入门的第一步——修如孝子心,要在内心和行为上兼修。如果以前凡事以自己为主,并没有把自己舍于善知识、随善知识的心意而行,现在就应将“不孝之心”转为“如孝子心”,而且行为上也要有所体现,这才是修如孝子心。
二、对善知识的心意如金刚般坚固
学人应对照自心修正。比如:以往高兴时,就说要生生世世依止,不高兴时,就认为善知识不重视我,还是离开更好;或者有时恭敬随顺,有时则违背教言。这些都是心态不稳固的表现,现在必须改变这种如浮云般变化无常的心态,而且行为上要有所体现。
三、如大地般荷负上师的一切事业重担
若对照此项反省自己,或许会发现发心和行为离如大地心的要求相去甚远。比如:上师要你负责任时,便马上回避;或者要稍负责任,就不愿意承受。这是如“草尖心”,即稍稍负荷就无法承受。因此,首先要调整内心,然后改正行为,这样才能逐渐变成贤善弟子。
四、荷负重担后如何修心
对此也应自我反省,若已做到则应修欢喜,策励自己更进一步,若尚未做到就应发愿早日圆满。
因此,总的依师意乐有九种心。对学人来说,先在内心观想,然后付诸实行。如果能切实做到九种观想与加行,就是到达听闻、了知的彼岸。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