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20课——亲近善士修信为根本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1-27 10:47 ė158次浏览 60条评论

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分三: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三、如何修信之理

【第二,修信为根本者。】

丑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为什么说信心极为重要呢?下面根据经论和语录解释。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宝炬陀罗尼经》说:信为一切修行的前导,犹如母亲,出生、守护、增长一切功德。

【“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

有了信心便能断除疑惑,度脱生老病死的瀑流。信心犹如妙乐大城,安住信中犹如居于妙乐大城,身心安乐吉祥。

【“信无浊秽令心净。”】

何者是“浊秽”?疑为浊秽,怀疑生起时,心即不清净。相反,若生起信心,当下心便清净。

《入阿毗达磨论》中说:“是能除遣心浊秽法,如清水珠置于池内,令浊秽水皆即澄清,如是信珠在心池内,心诸浊秽皆即除遣。”

【“能令离慢是敬本。”】

信心能令人远离傲慢,是引发恭敬的根本。

恭敬心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对上师三宝生起无伪的信心,同时也会引发恭敬而远离傲慢。

【“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信心是最殊胜的宝藏与双足。信心如手,是摄持万善的根本。

【《十法》亦云:“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

《十法经》中也说:由何者出生导师佛陀呢?信心是去往佛地的最胜车乘,因此智者应当依随信心而修行。不具信心之人不会出生善法,犹如种子被火烧焦,如何能生出青色的苗芽?

【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以上经典由正反面,宣说了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以下再以大德教言说明。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

一次,种敦巴请问阿底峡尊者说:“藏地有很多修行者,却没有人获得殊胜功德,其中原因何在?”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

尊者答:“大乘的功德不论生起多少,都要依赖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西藏人对上师只作凡夫想,怎么能产生功德?”

以上教言开示大乘功德必须依赖信心才能生起,下面说明信心是极重要的教授。

【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信为极要。】

曾有人很不恭敬地对阿底峡尊者大声说:“阿底峡,请为我传教授。”

尊者回答:“哈哈!我还是有很好的耳根,你不必这么大声。所谓教授,就是信心!信心!信心!”如同尊者所强调的那样,信心极为重要。

以理归纳上述“信心极为重要”的根据,即:

对于所化相续中生起圆满道的证德来说,信心极其重要,因为证德最初生起、中间安住、最后增长,都要依赖信心。

从五根五力的次第观察,也能理解“信心为首”的涵义。信、进、念、定、慧,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即:依赖信心产生精进,依赖精进产生不忘失的正念,依赖正念产生心系一缘的禅定,依赖禅定产生如实了知法性的智慧。因此,五根的根本是信根,五力的根本为信力,一切善行皆以信心为首要。

特别从缘于上师的敬信来说,要在相续中产生道的证德,对上师的信心至关重要。因为,一切证德的生起依赖上师加持,而上师加持要融入相续,又须依赖信心。

下面以密宗和净土宗为例,说明大乘法中修习信心的重要性。

密宗尤其强调信心的重要。

丑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

总之,信心也有很多种,比如,信三宝、信业果、信四谛,然而此处所修的信心,是指对上师的净信。

丑三、如何修信之理分四: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三、必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 四、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行持“观其功德、莫观过失”之理

寅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

弟子对上师应当如何观想?如《金刚手灌顶续》所说:“秘密主,弟子对阿阇黎应当如何观想呢?对佛如何观想,对阿阇黎就应这样观想。如果有观师为佛的心,他的善根就会常常生长,此人将速疾成佛而利益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中也说应对上师生起大师之想,小乘毗奈耶中也有应对亲教师和羯磨阿阇黎作佛想的教诫。

有人问:为什么应观善知识为佛?以下说明理由。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观师为佛的意义是:若了知是佛,则对佛不会生起寻求过失之心,而会生起思念功德之心。对于上师,特别应舍弃一切寻察过失之心,而修习观察功德之心。

以上说明:为了避免寻求过失,而引发思念功德之心,应当观师为佛。

寅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思惟分别上师过失的过患之后,应当遮止分别上师过失的邪行。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而且,应按《金刚手灌顶续》所说实行,即:“应执取上师的功德,始终不应取上师的过失。取上师功德便能获得成就,执上师过失则不得成就。”虽然上师的功德增上,但如果仅从他稍有过失之处观察,则必定会障碍自己成就;即使上师的过失增上,但如果不观其过失而只对其功德修持信心,则对自己来说,一定会成为获得成就之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因为“观功德获成就、观过失不成就”,所以凡是自己的上师,不论其过失大小,都应思惟寻求上师过失的过患,多次发起断心而灭除观寻过失的邪心。如果由于放逸和烦恼增盛等势力,而生起寻找过失之心,这时也应努力忏悔防护。若能如是而行,则观过邪心的力量就会逐渐微弱。

以下通过问答来遣除邪见。

邪见者说:我的这些善知识并非佛陀。

问:以什么根据断定善知识不是佛陀呢?

答:因为佛陀已断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善知识仍有许多过失。

问:以什么根据断定善知识具有过失呢?

答:因为我心前显现了他的过失。

可见,邪见者是以心前显现过失,而决定善知识实有过失。以下举反例说明其根据不定。

邪见者的根据并不决定,因为:在无著菩萨心前所显现的弥勒菩萨是只可怜的母狗,但弥勒菩萨并非苦难深重的旁生;在麦哲巴心前所显现的大成就者夏瓦日是个杀猪的屠夫,但夏瓦日并非业际颠倒的屠夫;那洛巴心前所显现的帝洛巴,是烧烤活鱼的怪人,但事实上帝洛巴并非如此;惹琼巴心前所显现的米拉日巴是个乞丐,但米拉日巴并非薄福的贱人。

大成就者示现这些形象,其实是观待业力尚未清净的众生,有必要如是幻化,因此,众生心前的显现并不代表真实存在。譬如:在严重胆病患者眼前,白海螺显现为黄色;严重风湿病患者眼前,雪山显现为蓝色;在有眼翳者眼前,虚空中竟然浮现毛发。然而,这些显现皆非真实存在。

因此,若自心前显现了善知识的过失,应知这只是自己迷乱的业力所现。五世达赖喇嘛教诫:当自己偶尔见善知识的过失时,应当想:这是由于我自己的心识颠倒而显现的迷乱。《普贤上师言教》中也说:“若见到圣者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并且想:这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无有丝毫过失或罪业,应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