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11课——行菩提心学处静虑般若
昨天介绍了修静虑的必要,对此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都知道,欲界众生的心刹那不住,始终散乱、耽著于外境,因此得不到真实的快乐。古代禅师们常以禅悦为食,而现在人如果也能修习禅定,不仅可以让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能保有良好心境、打开智慧等,有许多世出世间的功德。
而不修禅定的人,每天忙忙碌碌为饮食奔波。这种人形象是人,但其实与饿鬼无别,如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说:“若不修禅定,唯营求饮食,当知如是人,则同诸饿鬼。”
如果参禅很累,修不动,那也可以念咒。比如观音心咒、文殊心咒、金刚萨埵心咒、阿弥陀佛名号等,这些心咒或名号的功德极大,静下心来好好念,也很殊胜。
庚二(真实静虑)分三:一、凡夫行静虑;二、义分别静虑;三、缘真如静虑。
辛一、凡夫行静虑
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为追求这一目标而观修,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这种静虑,总是带有一种耽著。要么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觉;要么耽著没有任何念头;要么就耽著很快乐、很舒服,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安住在这些境界中的行人,一般都不愿意出定。对此,《禅定休息》里也有一一分析。
其实这种境界并不高,因为它耽著禅味。所以,禅修的人要会观察,如果落入这样的境界,那你所修的,很可能成为色界或无色界之因。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是有差别的,这一点,《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师心滴》等密宗教言,《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论》等显宗论典中都有说明。因此,你到底修的是什么禅定,一定要弄清楚。
辛二、义分别静虑:
虽然远离了对禅味的耽著,但却执著空执对治品而观修,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修这种静虑时,观一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无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悠。对初学者而言,这种观修非常重要。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就一直耽著万事万物是实有的,并因此流转至今,现在要对治这种“有”的执著,“空”的执著就成了最好的方便。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 《定解宝灯论》云:“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中说:对于初学者而言,空执是唯一无谬的入门之道,如果说一上来就要舍弃它,这是散布魔语。
那这种“空”的执著是否究竟呢?不究竟,它只是暂时的阶梯。如《中观根本慧论》[ 《中观根本慧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所说:佛陀说空性法门,是为了遣除一切见,而如果对空性起了执著,那就不可救药了,就像药已经变成毒一样。因此,参禅时首先了解这个静虑,是非常关键的。
辛三、缘真如静虑:
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真如,又名佛性、法性、实相。修持这种静虑时,既远离了明乐无念的执著,也远离了空的执著,不耽执有无、是非等一切边,安住在如是不可思议、明空无二的禅定中,才是真正的寂灭。《月灯三昧经》云:“正住如实定,不取一切法,如实不取故,故说寂灭定。”
这里讲的寂灭,与《俱舍论》中讲的不同,因为它安住在究竟实相上。真实住于这种静虑时,对有无等一切对境都不会执取,如实而安住,如实而明了,如实而显现,因为缘于真实而无有执取,所以叫寂灭定。
但要入于这种禅定,一般需要一个次第。麦彭仁波切讲过:远离一切戏论的寂灭定,凡夫很难当下趣入,应该先通达理论,断掉四边,即先断有边,再断无边,进而了知二俱、二俱非只是分别念的安立,之后依次修持,慢慢地,便可趣入远离一切相的光明离戏境界。
◎ 禅修要诀
那么,在修持禅定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坐式呢?
在坐禅的一切时分,身体的要诀,就是作毗卢七法[ 毗卢七法:两足跏趺、两手定印、脊椎正直、颈部微俯、肩臂后张、眼觑鼻尖、舌尖抵上腭。]。毗卢七法与排浊气这些身语的要诀,在《前行备忘录》以及《日修闭关要诀》中,都有细致讲述。这是个重要的坐式,修行时应该经常使用。
◎ 静虑度的本体
身体端正,意识在无分别、无执著的境界中入定,这就是静虑度的本体。若有任何微小的分别,都不是真实静虑度。
己六(智慧)分三:一、闻慧;二、思慧;三、修慧。
智慧度,与前五度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认为,只要有智慧就够了,不必积累世俗资粮;有人只重视世俗资粮,忽略智慧,其实这都不合理。萨绕哈巴说过:“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因此,对于真实的解脱而言,智慧度与前五度,二者缺一不可。
但实际上,智慧和方便都要重视,二者不能脱离。只喜欢世俗善根的人,按萨迦班智达所说,这一世应该做些转换,多修些空性,以种下善根;同样,只对智慧感兴趣的人,就应该多修世俗资粮,这才是双运之道。
下面讲智慧度中的闻慧。
庚一、闻慧:
所谓的闻慧,就是指,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听闻以后,原原本本地理解。
佛法的根本,应该是闻思修,但可惜的是,很多佛教徒不爱闻法,他们只是听听灌顶、念念经、放放生、上个早晚课,好像这些就是佛法的全部。殊不知,听闻佛法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不但要听闻,还要多闻。《大宝积经》云:“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意思是说,多闻才会解了佛法的意义,多闻才会不造恶业,多闻才会舍弃无义琐事,多闻才会获得涅槃。
庚二、思慧:
对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仅仅限于表面听听,而要在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加以抉择,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而要生起定解,必须做到将来身居深山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这就是思所生慧。
要生起这种智慧,除了自己思维以外,还要互相探讨,而且考试、研讨、辩论等方式,也都很有必要。《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思所成慧,名为大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意即思所成慧是大智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依靠理证,缘大乘法作长期观察、思维以后,得到决定认知的缘故。
◎ 长期闻思非常重要
因此,长期闻思是非常重要的。
在闻思的过程中,有些人刚开始兴致勃勃,中间是没有感觉,最后就疲厌了。
其实,你们不应该离开闻思的群体,因为独立修行是很难的。
看看前辈的大德,他们闻思用了多少年?修行又用了多少年?所以,长期闻思是很重要的。就我个人而言,也不是自夸,直到上师如意宝圆寂之前,我一天的课也没落。
庚三、修慧:
所谓的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通达心性并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
这种真实证悟,就是我们的修行目标。它是修行的结果,光靠理论与学术研究是摸不到的,一定要实地修持,亲自品尝它的味道。就像佛陀所说:吃到糖的人,对未吃到糖的人,无法解释糖的味道。因此,不要说究竟实相,就算是万法无常的道理,也要实地修持才能有所体会。
◎ 幻化八喻
那么应该如何修持呢?一开始,要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随后在进行实修时,了知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在世俗中则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
一、如梦: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如《月灯三昧经》云:“见于三有犹如梦想。”
二、如幻: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行如幻。”
三、如光影: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华严经》云:“一切色相犹如光影。”
四、如阳焰: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虚幻休息》里有一品,对此作过详细阐述。
五、如空谷声: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声。如《月灯三昧经》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六、如寻香城: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七、如影像: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父子合集经》云:“智者观诸世间法,譬如镜中现影像。”
八、如幻化城: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通过幻化八喻,首先了达房舍等外境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 因为境和有境是互相观待的,外境不存在,执著它的分别念也就不存在。],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
这些道理,和大圆满的窍诀是一致的:外境是现而无自性的,执著外境的心也是现而无自性的,这种远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万法的实相。应当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中。
◎ 六度的分类
如果再详细一点分,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六类,共有三十六类。下面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为例,说明这个道理。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