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21课——业因果识积业之方式(重要)
下面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现在是讲业因果。
我们平时学的业有善业和恶业。很多人觉得,如果说因果报应是业的显现,那么业又怎么会跟人的身体和心一起“待着”呢?大家通过这次学习业的所依——业是依靠什么,就会知道业其实是依靠我们的心。
关于心,上堂课已经讲了:欲界众生的心,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一种次第的融入方法;同样,白天醒来的时候,八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或称染污意识)、六根识——也会次第起现。
戊七、各自分类: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
偶生取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
如前所说,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众生,有些我们眼睛确实看不到,但是依靠佛教的教义应该承认其存在。在欲界上面有色界,色界有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学过《俱舍》等阿毗达磨及其它小乘经典的人都会知道这个世界的状况。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在色界禅定中的天人经常处于阿赖耶识当中,因为他们有一种明清的识。
在《俱舍论》当中讲,四禅有不同的状态,第一禅有寻和伺——粗大执著的“寻”和细微耽著的“伺察”,第二禅有喜和乐,第三禅有出息和入息。这些都属于禅定的八种过患。到了四禅,这些过患都没有了,完全处于一种光明的境界当中。
“偶生取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我第一天也讲了《如意宝藏论》中的相关道理,其实这里也讲了。
这里说,色界天人是在阿赖耶识当中安住,偶尔产生一些意识。禅天的天人享受天界的光明,除了净居天以外,大多数都是凡夫位。他们经常处于非常细微的意识当中,不像我们有粗大的分别念和烦恼——贪心特别大、嗔恨心特别大,有时候邪见也特别重。一般来讲,色界天人没有这样粗大的意识,只有细微的意识,大多数时间处于禅定当中。
其实禅定当中一定要有智慧。《亲友书》中也说,无有智慧的禅定或者无有禅定的智慧都是不究竟的;而既有智慧也有禅定的话,轮回的大海就会像蹄迹中的水滴一样很快干涸——这样修行的人很快会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所以,我们学习禅定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智慧,否则光是处于阿赖耶识的光明界中是无法解脱的。有些人的修行可能经常处于一种特别明清的状态中。有些道友特别喜欢修明清的状态,但是这个明清的状态,如果没有好好分析的话,很有可能是阿赖耶识的状态。这样修修修,最后会变成什么呢?就是四禅天。所以这也是不究竟的一种修行,一定要注意。
以上讲了色界的道理,下面讲无色界。
戊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于一缘寂止中。
心相续依极细微,受想行识四名蕴,
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这里讲到无色界,实际上,无色界众生处于一个很细微的意识状态当中,即无色界自地的意识,它是阿赖耶的自性。大家都知道,阿赖耶连明清也没有,是一种不动摇的、非常深层的意识状态。那时既没有呼吸,也没有心跳。
“受想行识四名蕴,”因为无色界的众生有受想行识四蕴,这四蕴依靠一种意识的身体,也叫做意生身,就像我们梦中的身体一样。在梦中,我们的肉身放在这里,而意识的身体有时会跑到很远的地方去。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于一缘寂止中。”无色界可以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总共有四种处。这四种处都是住于一缘的寂止状态当中。
按照《大毗婆沙论》所说:“空无边处二万劫寿,识无边处四万劫寿,无所有处六万劫寿,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劫寿。”他们安住的时间特别长,一直处于一缘的状态。“一缘”就是什么外在的执著都没有,处在一种禅定的状态当中。
“心相续依极细微,”他们的心相续依靠一个非常细微的意识,不像我们现在非常粗大的受想行识,他们连肉身都是没有的。
“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因此,无色界众生在一缘状态中很长时间不醒,也没有种下善根的机会。而且,因为他们处于一种愚痴的状态,所以还会增长愚痴。
• 得人身时多修善
大家在修行的时候也应该知道这些。有些人认为,转生到天界去应该是很好的,但实际上,转生天界也没有什么快乐的——色界天没有什么快乐,无色界更没有什么快乐。而且,他们根本没有办法种下任何善根。而我们人间的确有种下善根的机会,所以很多前辈大德说,人身比天人的身体更重要。
《观无量寿经》中也说过,在人间守持一天斋戒的功德,在天界等其他界的一百年中也无法获得,而我们有这样的机会。《不退转经》中也讲,在别的清净刹土当中,用千百万年所积累的资粮,欲界众生用一顿饭的功夫就可以完成,而且可以增长这种善根。
戊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
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下面是总结性的宣说。四禅、四无色界的心,实际上是带着前世的业力——因为前世修了很多善法和禅定,这两者结合起来,他就变成了天人。过了一定的时间,他的业就全部尽了。就像手机里面充的钱,用着用着,到最后就欠费了,又要充50块钱、20块钱、10块钱……前果灭了以后,无色界和色界的众生也会死的。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投生漂泊轮回处,”他们经常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他们的心态是无记的——不是善的,不是恶的,也不是智慧的状态,而是一种愚痴的、颠倒因果的状态。所以,他最后还是凡夫,还是漂泊在轮回当中。
为什么说他是颠倒的呢?《大集经》中说,菩萨选择生处的时候,不会选择色界和无色界。
为什么不选择色界呢?因为色界有很多颠倒因果的想:本来是无常的东西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是痛苦的东西认为是快乐的——轮回是痛苦的,但他觉得非常快乐;本来是无我的东西认为是有我的,本来是空的东西认为是不空的;本来不是涅槃的认为是涅槃的。
菩萨也不会选择无色界。因为无色界的众生见不到佛、听不到法,也没有机会供养僧众——无色界众生经常处于禅定状态,所以肯定遇不到佛法僧三宝,而菩萨既想度化众生,又愿意投生在有三宝所依的世界当中,所以很多菩萨都不选择无色界。
“故当从中得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从色界、无色界获得解脱。
《无忧经》中讲得很清楚:“禅天无色业尽后,复坠地上堕地狱。”即使你转生到四禅天和四无色界,最后业力尽了也一定会堕入地狱等下界当中。《亲友书》中也讲过这个道理。
戊十(欲界识一异之理)分三: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三、彼等一异之理。
己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
第十个科判讲欲界识一体异体的道理,分三个方面。首先讲,修习欲界的心应该会获得解脱。我们现在是住在欲界当中,通过欲界的修行——刚开始修十善,然后修出离心、发菩提心、行持六波罗蜜多等,将欲界的心修好了以后,暂时可以获得人天福报,究竟会从整个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可见,它是上菩提和下善趣的解脱因,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欲界心。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欲界的心识跟色界和无色界是不同的,它比较粗大。而且我们住在南赡部洲,它是业力之地,不像在北俱卢洲和西牛货洲,造什么样的业也不会很快成熟。所以我们南赡部洲是最好的,造善业也有善业的果,造恶业也有恶业的果。在这个时候,好的话,我们有解脱的机会;不好的话,可能因为即生当中造的罪业,就永远没办法获得解脱。
• 这辈子一定要解脱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辈子一定要获得解脱。《大宝积经》讲:“无量亿劫佛乃出,为诸众生作利益,汝等既得善趣身,应舍放逸求解脱。”无量亿的佛已经出世并转了三乘法轮,为众生造了解脱的因,在座的所有人,在得了善趣暇满人身的时候,一定要完全放下放逸、懈怠、傲慢、散乱,一定要求解脱——求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
《念住经》中也说,欲界众生不管是种下善的种子也好,恶的种子也好,因为他们的心比较粗大,果报的成熟也非常明显,因此佛陀劝告我们一定要修行妙法。
• 学会回向和发愿
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在人间做任何的善事,都要令它成为解脱之因,要学会回向和发愿。
己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
前面讲了八种识,那么在白天,八种识当中何者是主要的存在呢?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白日七识多为主,”在白天是以六根识和染污意识这七识为主。不管吃饭、走路,还是做任何事情,大多数人都是以七识为主。
“余二一体为附属,”此时阿赖耶和阿赖耶识——其余的这两者,是一个本体,没有分开的。而且是以附属的方式存在——虽然存在,但是不明显,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隐没着。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无分别分阿赖耶,”下面举一个例子。比如眼睛看色法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红色的柱子,眼识已经取了外面的境。此时,有一种没有任何分别念的明清的识。本来眼睛看对境也是一种无分别的识,它是很明清的,如果不明清看都看不到。这个没有分别的明清部分就叫做普基识,也叫做阿赖耶识。
同时,心的本体——它的底层或者说深层,没有动摇过,这叫做阿赖耶。
“其余六识亦复然。”同样的道理,我们听到声音、品尝味道、感受触觉、忆念事物……六根在取境过程中,阿赖耶和阿赖耶识都是以一体附属的形式存在。
比如听声音的时候,耳识有一种非常明清的、没有分别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没有动摇的深层部分叫做阿赖耶。
当然在这个时候,其他的识也有附属的。按照《释量论》的说法,多个无分别的根识可以同一时间产生,但是分别的识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所以,我可以在花园里面一边看花,一边听到声音。
• 安住“自境”
如果再进一步认识,阿赖耶的本体其实是光明的,光明与空性是无二无别的,那就是所谓出世间的解脱、如来藏。所以,我们现在的修行除了要超越六识、七识、八识,还要认识出世间的心性光明。我们不能天天都耽著外面的色声香味,这样是没办法修行的。无始以来我们都是这样,这是很危险的。我们自己真正的自境,实际上是心识的本体,它与光明是无二无别的。它是本有的,但很多人没有认识。如果一直向外缘取,我们会经常感受到轮回的痛苦,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危险。
己三、彼等一异之理: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一缘眠时阿赖耶,”当心专注一缘,就像无色界的众生,或者是我们处于酣睡、入定状态——还没有进入出世间的光明境界、安住在阿赖耶当中,这时外散的心识全部收在阿赖耶当中。
也就是说,我们在昏睡、昏迷或者世间禅定状态当中时,全部的识都与阿赖耶一体存在。
“梦中阿赖耶之识,意识二者为一体,”我们在梦中是什么状态呢?前面也讲了,从阿赖耶识当中产生意识,这种独头意识跟阿赖耶成为一体。
“醒时一切一本体。”醒觉的时候,阿赖耶跟八识聚成为一体。
归根结底,如果超越这八识、更深层次地去修行,就是光明心,这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当中讲得比较清楚。萨绕哈巴的《多哈道歌》里面也讲了,心是唯一的种子,它可以显现轮回和涅槃的法,也可以赐给我们一切所欲的果,所以顶礼像如意宝一样的心。
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像如意宝一样呢?实际上,这个心的本体的确是光明的,它是佛陀的本性,而不是轮回的本性,不是无明的本性。如果我们真的去修,它是可以现前的。
如果懂得心识的本体就会知道,它在法界光明的所依界当中没有任何差别,只不过是能依有差别。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讲种姓所依时说:“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虚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我们的能依有差别,所以才有世间种种的差异——噢,这是瓶子里面的虚空,这是茶杯里面的虚空,这是经堂里面的虚空……这些能依有种种差别,实际上全是心性光明的一种现象。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也讲了很多窍诀,意识和心识、光明和智慧,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我们一定要入于世间各种波涛般的心,入于最底层、最根本的心,那时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