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21课——亲近善士随念深恩起敬重
寅三、必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除了不应思惟上师的过失之外,还应特意执取上师的功德而思惟。比如,对于上师守持净戒,具足多闻、信心、精进等,应当让心执取这些功德仔细思惟。这样修习就能避免信心的违品,即使见到上师有少许过失,也能由一向执取功德的势力,而不会成为信心的障难。
以下从正反两方面的比喻显示其义。
【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比如,对自己不喜爱的事物,即使见到它有很多功德,但由于见过失的心势力强大,便能映蔽见功德之心。比如:生起强烈的嫉妒心时,即使对境具有功德,自己非但不见,反而会被强烈的嫉妒障碍,无法随喜赞叹。
相反,虽然见到自己有很多过失,但如果见自己某项功德的心势力猛利,也能障蔽见过失之心。比如:陶醉于自己某种功德时,即使别人指出过失,自己也不愿承认。又如母亲内心始终执著孩子的功德,即使孩子有许多过失,也会被见功德之心遮蔽而看不见。
再以公案证明。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又如:阿底峡尊者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真相唯识宗见。虽然阿底峡尊者的见解比上师高,但因为尊者相续中的大乘道总体次第和菩提心等功德,都是依靠金洲大师才生起的,因此,尊者把金洲大师执为众多上师中无与伦比的上师。
归纳:
应当一心思惟上师的功德,因为:一直以心执取上师的功德,就会遮止执取过失,而不会产生信心的障难。
比喻:若一棵树平时向东倾,则最终必不会向西倒。
因此,若一向思惟上师的功德,则始终只见功德而不取过失。如此不断观修,则信心未生者能生、不稳定者能得稳固、稳固者能增上圆满。一旦信心圆满,自然就引生华严九心,而有了圆满的亲近意乐,就能获得上师圆满的加持,由此生起一切地道功德。
明理之后,当一心思惟上师的功德,此乃甚深之方便。宗大师在《事师五十颂》中教诫说:“心里反复忆念上师显而易见的功德,是对上师生起信心最行之有效的甚深方便。……如此能增上功德智慧,制止审视过患的心理。经常观察上师功德,便可成为圆满成就之因。”
寅四、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行持“思惟功德、莫观过失”之理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此句是说无差别之理。
对何者无差别?“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即下至在任何法师前只听过一颂佛法,即使法师有犯戒等过失,也应无差别地观想清净,不应观其过失。
在何处无差别呢?在“思惟功德、莫观过失”上无差别,即应当一向思惟法师的功德,不观过失。
下面引两个教证说明。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
《宝云经》说:“如果知道由依止上师将会增长善根、损减不善,那么我们对所有亲教师都应无差别地发起大师之想,即不论亲教师闻法广博或寡少、是否有智慧解了法义、具戒或犯戒,都应对其发起大师之想。”
比如,我们是由父母养育成人,不论父母有没有文化、是否具足智慧、行为圆满与否,都不必分别,唯应忆念父母恩德而生起孝敬心。
经中继续说明什么是“作大师想”。
【“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
对待亲教师要像对待佛陀一样,对佛陀如何信敬爱乐,对亲教师也应如是信乐,对所有轨范师都应发起恭敬而承事。
“信敬爱乐”,即毫无疑虑而净信,不傲慢而恭敬,不疏远、不厌背而爱念,不懈怠而乐欲。这四字包括了所有亲近善知识的善心。
这样做有何利益呢?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
由于恭敬亲教师和轨范师的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都能逐渐圆满,烦恼未断除者都能逐渐断除。
【“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这样明白道理之后,便能触动善根而获得欢喜踊跃的善法欲,随顺一切善法而行,不随顺一切恶法,一定会有这种心理和行为的转变。
第二个教证:
【《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求受圣教”,指求受圣教的传承。“求读诵”,是求学经文的读诵。“相应”即具有,译师随顺古译,译为“相应”。“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具有布施等六度的所诠义,或者具有集积菩萨正道资粮所诠义的一个颂词。
佛在《猛利问经》中也说:“长者,若菩萨求受圣教的传承和经文的读诵,而从某人处听受了一颂法义,其中说到六度或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的涵义,则菩萨就应如法恭敬、尊重此位阿阇黎。”
下面以比喻显示“法恩难报”:
【“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首先假设一种广大供养:
供养的时间,是“尔所劫中”,即阿阇黎开示了多少颂法义,就在这么多劫的时间中供养。
供养心,是“无谄心”。真心诚意,是无谄;表里不一,心不敬重,外表敬重,是有谄。
供养物,是“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比如:御厨烹制天下所有美味供养皇帝,是“以一切种美味承事供养”,此处则以一切种类的利养、恭敬和供养具作为供养物。
如此承事供养是否足够呢?佛说:“即使这样承事供养,弟子尚且不能圆满本分应做的敬重阿阇黎之事,更何况不是如法恭敬承事。”
子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第三,随念深恩者。】
随念善知识的深恩,是为了发起恭敬、尊重之心。“敬重”是重要的亲近意乐,应当由念恩来引发。如何念恩呢?须按《十法经》和《华严经》所说,结合实际,对照经文具体忆念。
【《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以下具体解释。
一、“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
比如,孩子走失后,母亲万分焦急,而小孩却不知母亲的慈悲一刹那也没有舍离他。我们这些轮回浪子,无论在三有中何处漂泊,善知识都一直以慈悲眼寻觅我们。
比如,在遥远的汉地时,谁曾想到有朝一日会来到藏地修行,然而上师以悲眼寻觅我们,用温暖的手把我们带到安乐之地,世上再没有人能像上师这样生生世世寻找我们。
二、“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
生死是一场大梦,我们沉迷在生死大梦中,迷乱颠倒,若非上师唤醒,我们依然会在迷梦中沉睡,无法醒来。
上师唯一希愿将我们从长夜的迷梦中唤醒,只要我们能有一丝觉醒,他就备感欢喜。为了唤醒我们,老人家七十高龄还日日击大法鼓,为我们宣讲《百业经》、《入行论》、《大幻化网》、《上师心滴》等妙法,这都是由于慈悲我们。
若无上师宣说因果,谁能从恶道迷梦中醒来?若无上师开示四谛,谁能从生死迷梦中醒来?若非上师劝发菩提心,谁能从自私自利的迷梦中醒来?若非上师直指心性,谁又能从无明中觉醒?
三、“沉溺有海,拔济我者”
当我们沉溺在苦海中时,上师作为船师,不顾一切地救济我们,始终以慈悲护持我们。
大恩上师曾经说:“你们一生中造的恶业非常多,今生更应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解脱苦难。凡是和我结过缘的人,假如因为信愿不够或者业障过重,今生未能如愿往生,不管下一世你们转生何处,我都会化身到你们身边度化你们,一直到你们往生极乐世界为止。”
和大恩上师有缘的人,不应忘记上师的恩德。上师发愿、回向,都是为了救度我们。老年人更应时常祈祷上师,依靠上师的加被,今生便能往生极乐世界。
四、“我入恶道,示善道者”
在我们误入恶道即将堕落时,是善知识及时为我们开示善道。若无善知识引导,我们将无恶不作,过着充满罪恶的生活,今生是苦,来世也苦,毫无安乐可言。善知识悲悯我们,为我们指示解脱之路,今生能走上善道,完全是上师的恩德所致。
五、“系缚有狱,解释我者”
比如:孩子被关入监狱,没有任何行动自由,父亲因为怜悯爱子,便会想方设法地营救,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的慈父。如果没有上师的救护,我们在轮回当中,有家庭、感情、无量琐事的束缚,每天在世间牢狱中,像牛马一样毫无自由。然而,在上师的加持下,我们重获自由,不需为琐事忙碌,不必为生活操心,能够自在地闻思修行,这都是上师的加持所致。没有上师,我们的命运将全然不同,是上师解救了我们,让我们拥有自在的修行生活。
六、“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
当我们被烦恼病逼恼时,是上师慈悲地看护我们,为我们治疗心病。他观察病情,开出对治的药方,并叮嘱我们如何取舍。
虽然我们病情严重,时常发作,但上师也没有舍弃我们,反而亲自作护士照顾我们,为我们承受苦难。
七、“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
当贪等烦恼猛火燃烧时,上师以慈悲化解我们的热恼,从他智慧海中流露的法语,就像一阵阵云雨,让我们的内心当下清凉。
应当如此反复忆念上师的恩德。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