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15课——念修金刚萨埵
今天讲“不共加行”的第三个。
三、念修金刚萨埵
首先,是作者对上师的顶礼句:
离二障垢然示净除障,究竟胜道然现修学相。
超有寂边然显三有中,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这一偈,在讲述上师功德的同时,也总摄了一章的内容。在修辞上,用的是藏文中比较特殊的“转折”方式。
偈颂的意思是:我的上师,虽已远离了烦恼与所知二障,但在众生面前,仍然示现精勤忏悔、净除罪业。其实,诸多上师也都是如此,是为了众生,才示现的。
我的上师,虽已获得了究竟的果位,但为了接引凡夫行者,仍然示现次第修学——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一一修学。
我的上师,虽已超越了轮回与寂灭二边,但为了度化众生,仍以善知识形象在三有中示现,而且与一般人无二:有行住坐卧,也有生老病死。
作者就在这样一位,无与伦比的具德上师足下,恭恭敬敬顶礼。
◎ 最关键的修行要诀
就像华智仁波切一样,我们在念修忏悔前,也应该对自己的所有传承上师——具三恩德的上师以及结上法缘、善缘的上师,恭恭敬敬地顶礼。
如果对上师有虔诚与恭敬的话,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等功德,自然而然会融入我们的心相续。这是一种特殊缘起。
因此,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各位都能对根本上师心存恭敬。当生起不如理的心念时,要立即忏悔,始终安住于“善知识即为佛”的正念中。
丙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分五:一、忏悔之理;二、四种对治力;三、真实念修金刚萨埵;四、念修百字明;五、忏悔之功德。
丁一、忏悔之理:
最近,道友们正在修百字明,大多数人修得很精进,这样很好。我们自己也知道,没学佛以前,我们造了许多罪业,有些甚至是弥天大罪;而在学佛之后,入了别解脱乘、菩萨乘、密乘以来,也犯过很多严重罪业。所以,为了清净这些罪业,就应该好好忏悔。
◎ 证悟之障
不管是修显、修密,相续中生起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就是罪障和习气。为了使阿赖耶的明镜显现证悟影像,净除罪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好比,要让镜子映出影像,就要擦拭镜面一样。
这里把阿赖耶比作明镜。在这面明镜中,想要在修无上密法时,显现本来清净或任运自成;在修生圆次第时,显现明点、佛父佛母以及诸佛菩萨的清净之相;在修显宗法要时,现前殊胜的止观境界等,都要先擦拭上面的“尘垢”,擦拭干净了,才能显现。
如《圆觉经》云:“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所以,我们一定要勤修忏悔,清净罪业。
◎ 只要忏悔罪业就能清净
刚才说了,只要是凡夫,都会造罪业,但不管是什么罪业,只要忏悔就能清净。如《大般涅槃经》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从不造恶的人,当然是智者;但造了恶业知道忏悔的,也是智者。
古代大德们都说:“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意思是,罪业本来是没有功德的,然而,通过忏悔可以令它清净,就是它的功德。《万善同归集》引《大集经》的道理说:譬如一件放置了一百年的脏衣服,一天当中就可以洗涤干净,同样,一百劫中集积的所有罪障,通过佛法的力量善加修习忏悔,也可在一日,乃至一时得以清净。
因此,无论是违犯了外别解脱戒、内菩萨学处,还是失毁了密宗三昧耶等,即便是罪业再严重,通过忏悔,也还是能得以清净。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 指鬘王杀999人忏悔得果
● 未生怨王入地狱立即解脱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云:“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泽,众罪皆销灭。”意思是,如果真正知道惭愧,并以殷重心一心忏悔,那么即使造的业再大,也会像火焚山泽一样,将所有罪障在短短时间内全部忏净。
● 比丘投火坑灭淫罪
● 能乐讲法灭杀母重罪
类似的公案,《百业经》[ 比如,其中有一则,就是“王布果杀五千人得度证果”的公案。]等经典中还有很多。
不管你以前怎样,现在知道忏悔就好。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何人昔日颇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能乐同。”虽然以前是特别放逸的人,但学佛以后,行为上倍加谨慎、精进忏悔,那他也必将如月离云,绚丽而光照世间,就像难陀、指鬘、能乐一样。《别译杂阿含经》亦云:“若人先造恶,后止不复作,是照于世间,如月云翳消。”
因此,忏悔时一定要有惭愧心。如米拉日巴尊者说:“若想忏罪能净否?忆念善法则清净。”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罪业是否能清净,就看你在忏悔时是否忆念善法了。如果忆念了,有惭愧心、悔改心,那就能清净。
就像刚才讲的那些公案,虽然他们以前造的业很严重,但一旦认识到罪业以后,向善之心也极为猛烈,在这种心态下,即使只用短短时间,即使只念十万金刚萨埵心咒,也都是能够忏净的。相反,一个人若无惭愧的话,即便罪不重,即便念得再多,也不一定能清净。
所以,不论是谁,忏悔时一定要具足四种对治力,这是关键!
丁二(四种对治力)分四:一、所依对治力;二、厌患对治力;三、返回对治力;四、现行对治力。
《大乘集菩萨学论》[ 《大乘集菩萨学论》中,《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引《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这里所说的“四法”,就是指四种对治力。
不论你是哪一个传承,修的是哪一个忏悔法,只要具足四种对治力,就一定能忏罪清净。
戊一、所依对治力:
在这里,所依对治力就是指,将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具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 以金刚萨埵为皈依境
藏地人修金刚萨埵,一定会先请一幅金刚萨埵的唐卡,或者一尊金刚萨埵像,以此为皈依境来忏悔。
虽说在本体上,诸佛菩萨是无别的,但在修忏悔时,将不共的佛尊作为对境,更有殊胜的缘起。
很多人喜欢将《般若摄颂》、密宗续部及《大藏经》作为忏悔的对境,其实这是非常殊胜的。像我们经堂里就有《大藏经》,如果你要忏悔的话,在它面前一边磕头、一边忏悔,那功德是很大的。当然也可以找上师:“上师啊,我向您忏悔,我以前杀过生,我以前做过什么什么……”这样发露忏悔也很好。
◎ 愿行菩提心
此外,在忏悔时,愿行菩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少了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也只能稍稍减轻罪业,达不到彻底清净的效果。而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不论往昔造了多少罪业,也都会自然而然清净的。
如《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又云:“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依止什么呢?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一刹那间便能摧毁一切重罪。不仅如此,其实菩提心的功德太多了,在《华严经》里有很多比喻说明。因此,忏悔时一定要发两种菩提心。
以上是所依对治力。
戊二、厌患对治力:
所谓的厌患对治力,就是说,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就不能得以清净。
认识罪业是很重要的。认识了之后,你会把罪业看得很重,深觉惭愧、懊悔:“为什么我要杀盗淫妄?为什么我要犯戒……”有了这种追悔心,也就有了破恶的力量。
如《三聚经》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意思是,有了罪业一定要说出来,然后忏悔,不能覆盖、隐藏。如果覆藏的话,《大般涅槃经》中说:“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因此,有了罪,一定要找善知识或其他人发露。古德常讲:“一个善于修行的人,常常发露己过,却不宣扬功德。宣扬功德,善根则灭尽;发露己过,过失也会灭尽的。”因此,一定要经常发露。
在《极乐愿文》中,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因此,知惭有愧的人,才是智者。
戊三、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如《三聚经》云:“从今以后,必断严戒。”《极乐愿文》中也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纵遇命难也绝不再造。
《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云:“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里说,有两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一、从来不造恶业;第二,造了以后,知道惭愧并发露忏悔。这两种人,都叫“勇健得清净者”。
因此,忏悔时,一方面要认识罪业;一方面就是这里讲的,要有绝不再造的决心,这样就一定会清净的。
戊四、现行对治力:
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一切能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
比如,七支供:顶礼佛及佛子、随喜他人福德、请转法轮、善根回向菩提等,以及发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这些都属于现行对治力。
从前,塔波仁波切的一个弟子向他请教:“我往昔以贩卖佛经维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请问上师,我该如何进行忏悔呢?”仁波切说:“就造那些经典吧!”
于是那个人着手造经典,结果经常心思外散。他又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前去上师面前汇报说:“造经典时,我心思也是经常散乱,对于忏悔罪业来说,恐怕没有比安住空性、护持本性更甚深的了吧?”
上师异常欢喜地说:“实际上就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
◎ 勇施比丘观无生息灭淫罪
从这个公案,及前面讲的菩提心功德来看,在净除罪业的方法中,没有比修菩提心及护持无伪实相更为甚深的了。因此,在修金刚萨埵法门时,也应该在不离开这二者的基础上,观想金刚萨埵身相,观想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等。
【注】此处需要紧密结合《前行》原文和公案学习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