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25课——业因果随解脱分善业
今天简单讲一下颂词。依靠前面讲到的随福德分善法,可以获得三界当中的各种果报;而随解脱分的善,是超离了四禅、四无色界乃至整个六道轮回的一种善根,就像前面讲到的“瑜伽善法超世间”——真正修行人的修行是超于世间的,这个很重要。
因此,在座的人应该很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这不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你们也应该好好地想一想:获得一个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寻找佛法也不容易;找到佛法以后,到底是需要一个六道轮回里面的果报呢,还是真正超离轮回的解脱呢?如果是要超离轮回的解脱,又需要什么样的善根因缘?这就需要随解脱分的善根,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前面就讲到了随解脱分的善根。
丙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
今天开始讲“认识随解脱分善业的自性”,那么,什么是随解脱分的善根呢?下面这个颂词很重要。
即以有缘福德资,无缘智慧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凡夫有漏圣无漏,
后得入定此二境,次第而行得解脱。
“即以有缘福德资,”随解脱分的善根,首先要有福德资粮,比如六波罗蜜多里面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都是福德资粮方面的善根,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因为这些都是有执著的。
“无缘智慧资双运,”随解脱分善业还要有无缘的智慧波罗蜜多,即六度里的第六度,或者说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见解(三轮体空的见解)。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需要双运,并不是单独的一个,真正的随解脱分善业是福慧二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通过这两种资粮双运,能净除相续当中无始以来障碍解脱和障碍佛果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贪嗔痴等是烦恼障,贪嗔痴的三轮习气、细微种子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会被净除的,净除之后就能现前色身和法身。
总之,断除烦恼障会现前色身,断除所知障会现前法身。
“凡夫有漏圣无漏,”在整个过程当中,凡夫的善根叫做有漏的善根,圣者的善根叫做无漏的善根。
“后得入定此二境,次第而行得解脱。”或者说,入定的善是无漏的,出定时所做的善是有漏的,等等,这样次第来分。这是真正能获得解脱的善根。
我们以后应该懂得有漏无漏的分法,也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随解脱分善根,还要知道既要有福德资粮,又要有智慧资粮。
所以,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念诵,到最后至少也是安住在无缘当中,这算是一种无缘的智慧资粮。所以我们回向和中间正行无缘的时候,就有很多无缘的善根成为解脱之因。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无始以来都是有实执的,这些实执通过第二转法轮可以息灭。但光是息灭了这种执著还是不行的,还要现前我们的本性,这就需要如来藏的光明。
关于有漏和无漏的差别,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有漏法有因和果,从四谛来分的话,因是集谛,果是苦谛;无漏法也有因和果,它的因是道谛,果是灭谛。也可以这样来讲。
不管怎么样,用十波罗蜜多来摄持善法非常重要。以上讲了什么是随解脱分善法,下面讲这样的善到底依靠什么。
丙三、作解脱因之理:
前面讲了,凡夫众生世间的业力依靠阿赖耶,那么,清净的出世间法的功德依靠谁呢?依靠如来藏的法性。但是依靠的方式是离因与离果,并不是能生与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正因为如此,我们去修行的话,最后是可以成就的。那成就时,现前佛性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前面讲到,随解脱分善根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的。比如我们之前也讲了,有些功德依靠阿赖耶存在,但“依靠”的方式并不像业力一样,并不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而是以离因离果的方式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
这个颂词也很重要。其实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我觉得作为一个佛教徒是非学不可的。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不学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真正想在理论上、实修上、道次第上知道一些道理的话,那么本论的语言非常简练、精准,加持力也极其迅速和勇猛,因此我想,大家通过这部论典来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正见是特别有必要的。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佛陀已在《无垢天女经》《涅槃经》《指鬘王经》《弥勒请问经》等许多经典,尤其是《佛藏经》和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十大经典当中再三地宣说过:我们的心性是光明的,无有任何垢染,这就是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自性住佛性的现分有化身和报身,因为它具有各种各样的功德。它存在的方式以九种比喻来说明,《宝性论》《涅槃经》以及其他很多经典中讲得非常清楚。
这是两种佛性中的自性住佛性。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刚才的自性住佛性是心性光明本住者,是从空性和光明方面讲的。“大悲”是从化身或现分方面讲的。大悲周遍的自性,叫做实修生佛性,也可以说增上性佛性、随增长佛性。很多经典对其名称的说法都不相同。
从这个角度来讲,众生现在并不是佛,因为佛性还没有苏醒过来。众生通过发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障碍,通过很长时间的修学,如来藏上的垢染可以慢慢净除,净除之后才可以成就。从这个角度来讲,众生也有另一种佛性。
所以,每一个众生都有两种佛性:一是自性光明本住的佛性,二是通过修行才能得以实现的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这两种佛性的根本即是觉性光明智——不管是本住的佛性也好,实修生的佛性也好,本体都是觉性光明,也就是我们的心性光明。
《般若八千颂》中也说:“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这一点下面也会讲的,意思是说,心的自性是光明的。而且这种光明的本体本来就没有贪嗔痴三毒——贪嗔痴三毒不是我们的心性,它是一种偶然的、暂时的客尘,而不是永恒的;通过积累资粮,慢慢可以现前本来的佛性。正因为它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心性的本体是善——“人之初,性本善”。
总而言之,《华严经》《宝性论》和其他相关的大乘经论,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但这样的本性可以按照一转法轮、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有不同的解说,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三转法轮的甚深意义。
• 众生本具如来藏
很多大乘经典都讲了如来藏的本来存在。当然,对于其存在方式,如《中观庄严论释》所讲,显宗有显宗的解释方法,密宗有密宗的解释方法。但我们需要知道,按照《宝性论》的观点,有九种比喻来说明众生相续当中都具有如来藏。
如来藏的这九种比喻包括:最初没有入道的比喻、已经入了道的比喻,还有资粮道的比喻、加行道的比喻,以及声缘阿罗汉的比喻,见道的两个比喻和修道的两个比喻,总共有九种比喻。
《宝性论》中也讲:“不净不净净,极其尽清净,依次称众生,菩萨及如来。”不清净是众生的阶段,稍微清净是菩萨的阶段,极为清净是佛的阶段,这三个过程用不同的比喻和道理来说明。
• 如来藏难以表述
佛陀在《佛藏经》《涅槃经》等相关经典里,也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有个比喻说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认为:“噢,所谓的大象就像铁钩一样。”摸到大象眼睛的盲人说:“噢,大象实际上是圆圆的,就像碗一样。”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认为:“所谓的大象就像一条绳子一样。”……他们对大象都有不同的认识。
同样的道理,我们世间人一说起如来藏的时候,有些人认为“如来藏是如梦如幻的”,有些人说“如来藏是光明的东西”,有些人说“如来藏是一个空性的东西”,有些人说“如来藏是恒常不变的东西”,有些人说“所谓的如来藏,是由显现和空性两者结合起来的”……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方式,在没有证到一定境界之前,如来藏的本体确实很难以表达。
但是总的来讲,如果真正认识到了心的本性,这时就不会有很大的困难。佛在《涅槃智慧经》中讲:“若证悟心,即是佛陀,故莫生起从他处寻正觉之想。”你们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性,那它就是佛陀,所以,千万不要从其他地方寻找其他的佛,否则在千劫万劫当中也根本不可能找到。在知道这一点后,就可以找到真正的佛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三转法轮最为了义
《涅槃经》中也有这样的观察,一个妇女的孩子生病了,医生说,没有恢复之前不能让他吃奶。于是,母亲就在乳房上涂一些苦胆汁,骗孩子说有毒、不能吸吮。当孩子的身体好了以后,母亲就用善巧的语言,让孩子一如既往地去享用乳汁。
这个比喻是说,佛陀转第一转法轮时,知道众生都有一种执著,所以要断除执著进入灭谛;到了第二转法轮的时候,这种执著要用空性来摄持,所以佛陀宣讲了空性;到了第三转法轮,佛陀才讲到了真正的本性。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诸法为空性”虽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境界,但更重要的是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意义。其实,很多经典中说,佛陀在第三转法轮讲的光明、如来藏是最了义、最真实的,因为中间的过程只是为了洗掉我们的执著。
• 认识自心=通达万法
如《华严经》中所讲,“无上智”其实就是认识自己的心。在大圆满密法当中,认识自己的心就代表通达一切万法,通达一切万法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这两者可以说是一味一体的。
《华严经》中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成就慧身实际上并不是在其他的地方开悟,也就是说,了知一切法实际就是了知自己的心。如果通过观修而通达了自己的心——按照《中观四百论》的方法去推理,世间万法没有不包括在自心当中的,那么通达自心通达万法,通达万法通达自心。这时,所谓的法身也好,智慧身也好,并不是从其他地方掉出来的。
总之,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但空性跟光明是无二无别的。《心经》也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全部都是这样。按照《般若经》的观点,空就是色,色就是空。但如果把《般若经》的观点按照第三转法轮来解释,那么我们的心也好,色也好,实际上“明空无二”的道理就在这里,这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需要在观察方法等很多方面多思维一下。今天的内容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有大篇幅的讲义,大家最好把它好好看一下。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