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29课——依止善知识上师之法相
下面我们讲全知龙钦绕降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这部大论典前面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四个大加行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依止善知识,以及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第五品 依止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品分六: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四、远离恶友等;五、了知取舍后求悉地之理;六、回向本品善根。
这一品从六个方面来阐述:善知识是无误的引导者;他是一切决定胜的来源;应该依止很好的善知识,舍弃恶知识;不但要舍弃恶知识,还要舍弃恶友;以及懂得这些道理之后如何取舍等。
下面讲的是“善知识是无误引导者”。在世间当中,尤其是在出世间的道理当中,首先要知道善知识是一切的无误引导者。
甲一、善知识为无误引导者:
如是无谬因果道,来源依止善知识。
前面讲到的正法与非法、善与恶的道理,要想正确无误地了解,一定要依靠善知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一般佛教徒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学习世间一般的知识,也需要依靠世间的老师来引导,你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阿毗昙毗婆沙论》当中讲过:“若人虽有智,不从他闻法,是人终不能,分别善恶义。”
因此,我们首先一定要明白什么呢?一切的见修行果,因、果、道等道理,全部都是依靠善知识开导的。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开导,要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来通达如来甚深妙法的话,绝对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拥有今天这样的智慧、悲心和信心,能明白了知取舍的道理,应该是来源于善知识们——像藏地的莲花生大士、菩提萨埵,还有许许多多前辈的大译师和大班智达,是从他们的传承和恩德而来的。汉地等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前辈大德们将佛法一直传到今天。
甲二、善知识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
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
获三菩提由师生,获得世间增上乐,
亦源依止诸上师,故当谨依善知识。
“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获三菩提由师生,”未来、过去、现在所有的佛陀、菩萨以及声闻、缘觉等,获得三菩提果位的来源,实际上全部都是善知识。
“获得世间增上乐,亦源依止诸上师,”还有世间当中的增上乐,即人天福报,其实是因为做了一些善事而获得了今生的快乐。如果前面根本没有做任何善事,不知取舍,整天造恶业——离开了善知识我们都会造许许多多的恶业——那么,即生当中的人天福报确实也是没办法获得的。
“故当谨依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很认真地依止善知识。
甲三(依止善知识弃离恶知识之教言)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一、略说:
犹如藤依旃檀树,依止正士自变善,
好似粪染吉祥草,依止恶人自成劣,
故当敬依善知识,弃离一切恶知识。
“犹如藤依旃檀树,依止正士自变善,”这个颂词也很重要。世间当中有一种藤条,它自己没有什么能力,没有力量生长得特别高。但是它依靠一些檀香树的话,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就能直接高耸入云;或者说,它能自然而然熏染到芬芳扑鼻的香味。
“好似粪染吉祥草,依止恶人自成劣,”还有一种比喻,就像把非常吉祥、特别干净的吉祥草放到不清净的粪便里面,过一段时间拿出来,它的味道就很难闻、很臭的。那同样的道理,本来这个人是很不错的,但后来因为依止了恶知识,他的心态、行为,一切都变坏了,都变得极其恶劣。
“故当敬依善知识,弃离一切恶知识。”所以,我们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之后,应该一直恭敬地、非常欢喜地依止善知识,应该非常注意地舍弃所有的恶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乙二(广说)分三:一、上师之法相;二、依师之方式;三、弟子之法相。
丙一(上师之法相)分八:一、善知识之总法相;二、善知识之功德;三、殊胜法相;四、以比喻赞颂;五、相合意义而赞颂;六、摄义;七、视上师胜过佛陀;八、依师之功德。
丁一、善知识之总法相:
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
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如果有些人很想了解什么是上师的法相、上师到底是什么样的,这里就说:所谓的上师,因为需要引导世间当中各种各样的众生,所以大多数的行为要跟世间一样。
“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但是因为他的见解、行为、境界已经超越了世间的缘故,有些地方也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一般来讲,他的身口意三门跟弟子相比应该要超胜,作为一个上师,这一点也很重要。
丁二、善知识之功德:
我们要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一定要观察他具不具足这些条件和功德。如果不具足的话,不管是求显宗的法还是密宗的法,你最好暂时放弃,不一定要马上听。
威仪寂静身无过,善巧遣疑语无垢,
遍知慧藏意调柔,广闻大悲德无边,
大智意行如虚空,事业无量利缘众,
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
这里讲到上师有十几个法相,可能与其他经典讲的有所不同。
“威仪寂静身无过,”第一个是身体上的“威仪寂静”。善知识身体的威仪要寂静,并不是像疯狂者一样,一会儿跳、一会儿跑,到处都去,该去的地方也去,不该去的地方也去,做各种各样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如果是这样那样非常不如法的衣服,那么他身体的威仪就不寂静。如果没有这些的话,那说明身体无过——“威仪寂静身无过”。
“善巧遣疑语无垢,”上师的语言无垢,这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他要能善巧解开所有弟子相续当中各种各样的疑惑。
“遍知慧藏意调柔,”在心的方面,他能通达一切知识;即使不能通达一切知识,对解脱之道也没有任何问题。他的智慧像宝藏一样取之不尽。他的心也很调柔,不是一会儿生起非常强烈的嗔恨心,哭啊、闹啊,一会儿生嫉妒心,一会儿生傲慢心,一会儿生贪心,那这样的话,他的心不清净、心不寂静,不能这样的。
以上是从身口意三个方面阐述的。
“广闻大悲德无边,”作为上师要广闻博学。对出世间的五部大论、密宗,以及世间当中的各种学问,都广闻博学。而且,他具足将一切众生从轮回的痛苦当中救拔出来的大悲心。还有他的德行,作为上师,世间基本的道德和功德也要具足。
“大智意行如虚空,”还有他的大智慧和意行,比如说他对未来的有些计划,很多方面我们凡夫人是很难以通达的。他的智慧和意行极其广大,像虚空一样。他当时说的有些话,我们好像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到后来会一一印证。所以上师的智慧和意行如同虚空一样。
“事业无量”他的事业自然而然在整个世界当中广大无边。
“利缘众,”凡是与他结缘的众生都能得到暂时、究竟无量的利益。
“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他还有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的慈无量心、慈悲心,为了利益众生没有任何厌倦心,恒时非常精进。
以上是大乘善知识的十三种法相。《大车疏》还引用了《经庄严论》的教证:“当依调柔极寂静,具德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善知识。”
首先是第一个,“调柔”,以戒学为主,身体和行为极其调柔。
第二个,“极寂静”,包括寂静和极寂静两个方面。这是以三学里面的定学为主,心得到禅定,能寂静。
第三个,以慧学为主,断除了分别念,智慧现前。这是极寂静的功德。
第四个,具有德行。作为上师应该超过弟子,或者在功德方面跟弟子相等,最好是超过。
第五个,“精进”。像刚才讲的一样,作为上师一定要精进,不懈怠、不懒惰。不然传法也是马马虎虎的,出世间方面一点兴趣都没有,一提到出去玩或者到处乱跑就特别有信心,脸色都变了,马上特别开心,那样的“善知识”是不是善知识也要观察,通过电脑来观察。
第六个,“通圣教”。有些论典里面讲的是,在教法、教理方面特别“富裕”,也就是说,他精通显宗和密宗的各个教理,懂得特别多的道理。
第七个,“证悟实相”。作为一个上师,对所讲的道理,比如中观、空性方面的实相要有所证悟,最好是彻底证悟,如果没有彻底证悟,那么大概的、以总相的方式也必须证悟。
第八个,“语善巧”。他说话有善巧方便,有遣除弟子怀疑的能力。给别人讲经说法的话,也要有一点儿口才。否则,他说什么别人都根本听不懂,或者说着说着,下面的人全部都睡觉了,每次上课都是处于入睡状态的话,那也不是很好的。
第九个,具有慈悲心,即愿所有众生获得快乐的慈心。
第十个,远离一切厌倦心。对弟子的教导也好,对佛法的传授也好,在这些方面,不要因为一两个人的邪行或行为调皮,就马上犯心脏病了,从此之后生起厌倦心:“我再也不讲法了,看到这个野蛮的众生,我没办法了!我现在要收拾行李,我要走了!”作为一个善知识不能这样,末法时代的众生肯定有刚强难化的。当然显现上可能会生起厌离心,但实际上不能舍弃。
以上总共讲了十种法相,这是非常重要的。
元朝的忽必烈观察帕思巴时,说:“上师,我已经观察您六年了,我现在终于想通了,我想依止您。”帕思巴说:“噢,那这样的话,我从今天开始也要观察你六年,六年以后,我如果觉得可以的话,就给你传法。”
这样互相观察确实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很好观察的话,上师和弟子之间也会发生很多不好的事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刚开始在这方面的基础比较差,如果刚开始有基础的话,就不会有很多麻烦。所以特别希望,你们好好地想一下今天所讲的这些,将来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好好地用上,这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