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29课——宣说修持轨理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2-23 10:50 ė119次浏览 60条评论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初中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这是略说上座正修的时候和下座没有修法期间应当如何行持的轨理。

辛一、正修时应如何分三:一、加行  二、正行  三、完结

【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结。】

正修的内容,既可分成加行、正行、完结三者,也可分成“宣说加行、正行与完结的真实义”和“旁述修法的时间安排等”这两个部分。

【今初。】

现在先讲加行。

壬一、加行分七:一、洒扫住处并且安布身语意像  二、须无谄供而且端正陈设  三、以如法威仪安住且皈依发心  四、明观资粮田  五、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六、供曼陀罗而祈祷  七、摄义

【初加行法有六。】

正修时最初的加行有六个方面,以下逐一具体解释。

癸一、洒扫住处并且安布身语意像分五:一、住处的要求  二、以教理成立必须洒扫住处  三、与洒扫相应的观修  四、洒扫的利益  五、以教理成立必须安布身语意像

【乃是金洲大师传记,谓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

正修时最初的加行法有六个,这是第一个加行——洒扫住处并且安布身语意像,就是要如金洲大师的传记那样,善加洒扫自己所住的地方,并且要很庄严地安布佛像、佛经与佛塔。

以下再从五个方面阐述其中的内涵。

子一、住处的要求

修行的环境,必须选择静处,即应依止远离愦闹、极为适意的地方。譬如,选择树木成荫、花草相映成趣、成就者作过加持、能自然引生慈悲等善心功德的地方。《三摩地王经》等经论中都说过这样的内容。

修行的处所,必须按照戒律所说,是一形量合适、如法的住房,即光线充足、明亮,大小适中,令人心情舒畅轻松的住房。

子二、以教理成立必须洒扫住处

教证:

《大幻化网根本续》与《般若八千颂》等教典中,都再三教诫行者必须洒扫住处、清洁环境。像这样应当半个月洒扫一次。

理证:

修行处所必须善加洒扫等,因为这样能使魔障减少、速得悉地,而且对皈依境恭敬承事能产生福德的缘故。譬如,为了迎接世间的君王,人们尚且要洒扫街道、严饰屋舍,何况修行人是要迎请诸佛菩萨,更要庄严道场。

子三、与洒扫相应的观修

按密宗来说,洒扫时应观想:所有外器世界的过失完全遣除,所有山河大地、房屋庭院都显现为天尊的无量宫;而且,一切有情世界的过失也无余遣除,诸有情都显现为天尊。这样观修能使内心清净,由心所显现的十方器情世界也会因此显得清净善妙。

子四、洒扫的利益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

世尊在逝多林的时候,见到地上不干净,便拿起扫帚要打扫园林。当时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后,都拿着扫帚一起清扫园林。佛陀和弟子们打扫完毕之后,便进入食堂就坐。这时,佛陀为比丘们开示了洒扫的功德:“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佛在《层楼经》中也宣说了这五种胜利。

子五、以教理成立必须安布身语意像

教证:

《文殊根本续》说:“应当作两足尊导师之像以及佛塔等。”《道炬论》与《菩萨地论》也如此宣说。

理证:

必须安布身语意像,因为以此可以清晰明观、融入加持、随念佛陀等而遣除违缘的缘故。

癸二、须无谄供且端正陈设分二:一、须无谄供  二、端正陈设

【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

这个加行有两个要求:一、必须没有谄诳心而供养;二、供品的陈设必须端正。

子一、须无谄供分二:一、动机无谄诳  二、供品来源清净

“无谄供”的“无谄”,就是没有谄诳,包括动机无谄诳和供品的来源清净(没有谄诳)这两层含义。

【蕅益《大乘百法名门论直解》:谄者,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不任师友真正教诲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诳者,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丑一、动机无谄诳

“动机无谄诳”,即供养的动机纯正,不是出于恶心或狡诈、炫耀等心态,也不是为了曲意迎合或隐瞒真相迷惑他人。

奔公甲格西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丑二、供品来源清净

“供品的来源清净”,即供品不是以欺骗、邪命等非法手段获取的,没有被染污。譬如:偷窃兄弟的财物来供养父母,父母必定不愿接受这种供品。同样,我们若以杀生、偷盗、邪命等方式获取供品,供品的来源就不清净,以此供养三宝,三宝也不愿纳受。因此,须“由无谄诳求诸供具”,使供品不受染污。

子二、端正陈设

此加行的第二个要求是“端正陈设”,即香花、灯烛等供品应当摆设整齐。

如果能做到无谄供以及端正陈设,就是清净的供养,可积累广大的资粮。

癸三、以如法威仪安住且皈依发心

【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其次,应像《声闻地》中所说:“净治五盖中的昏睡盖时,必须来回经行。此外,净治其余贪欲盖等盖障时,应在床座或小座等上结跏趺坐。”所以,应在安乐舒适的卧具上,端正自己的身体,以适合自己的威仪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身体这样安住之后,还要皈依、发菩提心,一定要让皈依、发心与自相续和合。

第三个加行归纳起来,就是正身与正心两个要点,身心都要调整,身正则脉直,心正则入道。身要正,则应以如法的威仪端坐;心欲正,即须以殊胜的善心修持皈依、发心。而这两者之中,又以调心为主,然而当今的修行人往往颠倒主次。本来跏趺坐是很好的坐式,但是如果只是执著修身而不殷重修习皈依,最多也只是外道的修法,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最好也只是小乘的修法。因此,调身和调心这两者之中,首先应着重调心,应当殷重修心,令皈依、发心与自相续和合。这是第三个加行的重点所在。

癸四、明观资粮田

【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

在自己头顶前方的上空,清晰地观想广大行派与甚深见派的诸传承上师、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和护法神众,作为资粮田。

以上这些所观想的对境就是“资粮田”。为何称之为资粮田呢?因为传承上师等是修行人积集广大资粮的殊胜对境,所以称为资粮田。向这样具有无边功德的资粮田祈祷,就能获得一切圆满与加持。因此,往昔大德们都说,这是传承如意宝。

以上资粮田观想好了之后,就成了我们积资净障的所依,因此接着就宣讲第五个加行——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癸五、资粮田前修七支供分三:一、须积资净障的根据  二、分别宣说七支供  三、七支的划分与归摄

子一、须积资净障的根据

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行相”:内心显现的影像状态。

自己的相续当中,假如缺少能生起证道功德的顺缘——积集资粮,以及遣除逆缘的净治业障,这两种证道的助缘,而仅仅努力修习一个所缘行相的正因,则难以生起证道功德。因此,接下来的加行就是要修习七支供来净治身心,这七支摄尽了一切集资净障的扼要。

以下分别以教证说明“积资、净障二者是生起证道之助缘”。

一、积集资粮是能生道之顺缘

敦巴仁波切说:“恒时精勤积福德,未积不生贤善心,积者能生贤善心。”经中也说:“未曾积资欲成就,好似搅水欲得油;积累资粮欲成就,恰似搅乳得酥油。”不积资粮而想获得成就,就像要从沙子中榨出油来,无论如何勤作也不可能得到一点油;相反,积累资粮以求成就,则如榨芝麻得油一般,有多少芝麻就有多少油。

二、净治业障是生起证道的助缘

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在相续中生起甚深道之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是罪障习气,即为使阿赖耶之明镜中显现证悟的影相,净除罪障至关重要。”可见,道之逆缘是罪障,清净罪障则是生起证道的助缘。

当年无著菩萨也曾经这样示现。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