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35课——宣说修持轨理未修中间应如何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3-3-13 10:55 ė106次浏览 60条评论

己二、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辛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分三:一、总说座间所行须成正修的助缘  二、引发止观之因  三、摄义

壬二、引发止观之因分四:一、密护根门  二、正知而行  三、饮食知量  四、精进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癸三、饮食知量分四:一、真实义  二、饮食爱著的对治  三、善加行持的利益  四、善思惟的内容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

“饮食知量”,就是对饮食必须掌握一种合适的量,其中包括四个法:非太少食、非太多食、相宜消化而食、非染污心中量食。

子一、真实义分四:一、非太少食  二、非太多食  三、相宜消化而食  四、非染污心中量食

丑一、非太少食

【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

这一段首先说明饮食太少的过患,然后再显示食量的标准。

其中,“非太少食”,是指饮食不应过少,如果吃得太少就会导致身体饥饿、虚弱,没有气力修持善法。因此饮食的量,应当保证未到隔天进食之时,不会有饥饿损恼。这样身心安稳,才有力量修习善法。

丑二、非太多食

【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无所堪任,故于断惑全无势力。】

这一段是说明“饮食过量的过患”。

“非太多食”,是指饮食不应过多,如果吃得太多,就会使身体沉重,就像背负重担一样,呼吸困难,从而增长昏睡,导致心识疲软暗钝而不堪能,因此对于断烦恼完全没有力量。

丑三、相宜消化而食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

“相宜、消化而食”,就是根据自己的体质、病情等,安排身体适合、能够消化的饮食。论中从正面宣说“相宜消化而食”的两种利益:一、以往依靠饮食不相宜所引起的苦受,都将断除;二、由于饮食不相宜所引起的新苦受,也都可以避免而不生长。

丑四、非染污心中量食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

“非染污心”是不与烦恼相应的心,与烦恼相应的就是染污心,可以分成“求食染污”和“进食染污”。譬如:以非法的动机贪求美食,即求食染污;在进食的时候生起贪著或悭吝等,就是进食染污。如果有了这些染污,那即便吃一顿饭也会造作许多罪业,不安乐而住;相反,若以非染污心知量而食,就不会染上罪业,能够安乐而住,饮食也成为一种无罪清净的行为。

总之,“饮食知量”就是必须了知身和心这两方面的量(适合身体的量和心理的量)。只有了知这两种量,才能合理地安排饮食,避免因为饮食不当而影响修行以及造作罪业。不能知量而食的主因,在于爱著饮食的贪欲胜过理智的自制力,因此下面就接着宣讲“饮食爱的对治方法”。

子二、饮食爱著的对治分三:一、由受用因所生的过患  二、由食物消化所生的过患  三、由追求饮食引起的过患

【又于饮食爱著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

这一句是总说“对治爱著饮食的方法”,即依靠修习饮食的过患,也就是反复思惟饮食的过患。

为什么这样就能够对治呢?因为就心理规律来说,修习功德必定能引起欲乐,修习过患则会令人心生厌离,因此,以依靠修习(思惟)饮食的过患,便能对治缘饮食所生的爱著。那么,应如何修习饮食的过患呢?主要是思惟三个方面的过患,以下具体分析。

【过患有三。】

爱著饮食的过患有三种:一、由受用因所生的过患  二、由食物消化所生的过患  三、由追求饮食引起的过患。

丑一、由受用因所生的过患

【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

“受用”:此处特指对饮食的受用,即用牙齿咀嚼,以唾液湿润。

修习“由受用这个因所产生的过患”,即应思惟:任何色香味精妙的美食,只要一经牙齿咀嚼,再被唾液湿润之后,就会像呕吐物一样,令人厌恶。

丑二、由食物消化所生的过患

【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修习“由食物消化所引生的过患”,即应思惟:自己所吃的食物,到了中夜分或后夜分,经过消化之后将成两类,一类生长血、肉、脉、皮、骨髓等,剩余一类就变成了大小便等不净物,住在身体的下分。此外,每天还要排泄这些不净物,而且由饮食还会引生各种疾病,比如,食物中毒或饮食不当引起的四大不调等。

总之,由食物消化所引生的过患有四:一、生长血肉等不净物;二、产生大小便秽;三、必须每天排泄大小便;四、引生各种疾病。应当这样思惟饮食的自性是苦,来对治饮食爱。

丑三、由追求饮食引起的过患分五:一、为成办饮食所生的过患  二、亲友失坏的过患  三、不知满足的过患  四、无自在的过患  五、从恶行产生的过患

【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

由追求饮食所引起的过患,包括五方面。以下次第解释。

寅一、为成办饮食所生的过患

【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谓为成办食及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

所谓“由为成办饮食所产生的过患”,即为了得到饮食以及其因,冬天要遭受寒苦,夏天需感受热恼,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诸多辛劳。倘若如此勤作还不能成办,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一方面要为将来的生活担忧,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失败而憾恨。即便得到了,也会因为恐惧被盗窃、劫夺以及损失等,故而发起猛利、精勤的守护,从而感受各种痛苦。

总之,为了成办饮食而产生的过患,有三个方面:一、在成办过程中有辛劳之苦;二、成办失败有忧憾之苦;三、成办之后有守护之苦。因此,无论是过程或结果,唯一都是痛苦的自性。对此必须深入观察才会明白,追求饮食唯一是痛苦的自性,毫无安乐可言。

寅二、亲友失坏的过患

【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

“亲友失坏的过患”,即由于人心贪求饮食的缘故,即便是父子至亲等,也会相互斗诤,更何况其他人!

一切斗诤的起因,就是人们内心的贪欲,而我们欲界众生内心最贪执的,就是饮食男女。《俱舍论》中说:在家人是为了受用而诤,出家人为了见而诤。

寅三、不知满足的过患

【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

“不知满足的过患”,是由于对饮食的爱著增长,而导致各国各部落等互相阵战,感受众多大苦。

不知满足的过患实际上是第二种过患的扩展,也就是由于饮食爱的增长,而导致斗诤的升级,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斗诤,而且演变成群体之间的阵战,甚至世界大战。

寅四、无自在的过患

【无自在过失者,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

“没有自在的过失”,即受人薪俸或雇佣等,就不得不为主人效力而与别人竞争,因此而感受许多痛苦。

世人为了糊口,不得不为雇主效命,常常要做许多违心之事,为了主人的利益而参与竞争,身心极其痛苦。

寅五、从恶行产生的过患

【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业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

论中从临终和死后两个方面,说明从恶行所生的过患,即:为了饮食和饮食之因的缘故,身口意三门造作罪业。当死亡来临时,想起自己一生当中为了追求饮食所造下的罪业,内心必将追悔莫及,而在极度不安中死去,死后还将堕入三恶道中,感受无量痛苦。这些都是因为追求饮食,自己三门造恶所产生的后果。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即可了知,追求饮食具有无量过患,饮食爱实为无量恶业和痛苦的来源。

有人疑问:“既然饮食的过患如此巨大,吃饭似乎成了很大的罪业,那么是否只有禁食才不致于染上罪恶?”

答:饮食本身并没有罪性,唯一是以动机决定其罪性。饮食的动机若是庸俗的贪欲,则饮食确实将成为罪业;然而,若能把心念转为高尚无私的发心,饮食将为我们行持自他二利提供纯净的能量,有如此殊胜的利益。下文紧接着就说明这个问题。

子三、善加行持的利益

【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唯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

追求饮食虽然具有如上所述的过患,但饮食也略有少许利益,即通过饮食可以让身体安住。倘若仅仅为了养身而依止饮食,则不合道理。

因此,受用饮食的发心,应当是为了成办自他二利,而要引发如此高尚的发心和行为,关键即在于“善思惟”,所以接下来就进一步说明“善思惟的内容”。

子四、善思惟的内容

【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

所以,饮食之前首先应当善加思惟,然后再受用,即当思惟:由于依靠饮食能让身体安住,所以我应当利用它好好修持清净梵行;而且施主们供养我,也是为了求得殊胜的果报,才榨取自己的皮肉作惠施,所以我应当利用这个身体好好修行,以便成办施主的愿望,让他们获得长寿、健康、福德增上等大果报。此外,应按《集学论》所说,心中作意:我以受用饮食来饶益施主和身体内的八万四千虫,现在以财食摄受他们,将来应当以法摄持。又应思惟:我为成办一切有情的义利而受用饮食。

此处,宗大师依据大小乘经论,宣说了受用饮食之前所应思惟的四种内容。

前二种即应思惟:依靠饮食能使身体具有活力,由此应当好好修持梵行;而且,为了报答施主辛劳惠施之恩德,应当努力修行以成办他们的愿望。此二者是根据《瑜伽师地论》、《亲友书》、《律藏》等,依别解脱戒而宣说。后二种即应思惟:现在我依靠受用饮食来饶益施主和身体中的小虫,以及为了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故我受用此食。这是依据《集学论》,按大乘利他精神而宣说的。

【《亲友书》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嗔痴而近习,非为骄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应当了知饮食就像药物一样,受用时必须依止无贪、无嗔、无痴的善心而串习,也就是心想:我受用饮食之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不是为了胜过别人,也不是为了让身体硕大,唯一只是为了住持这个身体。”

总之,受用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贪欲,不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不是为了胜过他人,也不是为了强身美容,唯一是为了从食物中摄取能量,以便有精力为自他谋福利。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