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46课——下士道念死无常修习胜利
丑二、修习胜利分三:一、有大利益 二、念死无常是一切圆满之门 三、无常并非浅法也非略修之法
【第二,修习之胜利者。】
这是从正面宣说“修习念死”的利益。
寅一、有大利益分三:一、比喻 二、喻义 三、教证
卯一、比喻
【谓若真起随念死心,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于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
如果真正生起了随念死亡的心,就会遮止恶行而精进修善。譬如,若断定今天或明天自己肯定会死,则对正法稍有了知的人,由于见到亲属、财产等不可能和自己一起前往后世,所以大多数的人自然都能遮止对亲属等的贪爱,而乐意通过布施等善行摄取坚实。
卯二、喻义
【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由其恒常殷重精进,修集归依及净戒等诸微妙业,遂于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由是自能升胜妙位,亦能于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于此?】
同样,如果通过忆念死亡,而观见为了追求利养、恭敬、名声等世间法所付出的一切辛劳,都像是被风吹扬的空谷壳一样,完全没有精华和实义,唯一是欺诳人心之处,由此便能遮止各种恶行,不再为了追求现法而造恶。再者,由于发起恒常精进与殷重精进,修集皈依、净戒等微妙善业,这样就能以本无坚实的身体、财富等诸事,摄取殊胜坚实。因此自己便能逐渐向上趣入胜妙的地位,也能引导众生趣入这样殊胜的境界,所以,还有什么事比忆念死亡的意义更为重大?
卯三、教证
【是故经以多喻赞美,《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
因此,经中以多种比喻赞美无常死想的利益。譬如,《涅槃经》中说:“一切耕种之中,秋天的耕种实为第一;一切足迹之中,大象的足迹最为第一;在一切想当中,无常死想最为第一。依靠无常死想能够遣除三界所有的贪欲、无明和我慢。”如是经中还以“是在一时之间摧毁一切烦恼恶行的大椎,是能趣入顿时成办一切的胜妙大门”等的比喻,赞美无常死想。
【《集法句》中亦云:“应达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阳焰,魔花刃剑于此折,能趣死王无见位。”】
《集法句经》中也说:“应当了达这个身体就像瓦器一样危脆不坚固,如是了知诸法如同阳焰一般毫无自性,五毒的魔花刃剑将会从此折断,由此便能趣向死主也见不到的无死果位。”
【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
《集法句经》又说:“若以智慧观见衰老、疾病等痛苦,并且见到心识终将脱离身体而死亡,菩萨勇士由此便能断除犹如牢狱般的三界之家,然而没有观见轮回过患的世间凡夫,又怎么能远离贪欲呢?”
寅二、念死无常是一切圆满之门
【总之能修士夫义时,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于无暇之处,其中难获修法之时。纵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其能治此忆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
此段以“执取不死”是一切衰损之门,反显“念死”是一切圆满之门。
总之,能够修持士夫义利的时机,唯一是在得到这个暇满人身的期间,我们多数时间都是久住在恶趣中,即使有少数时间暂时转生善趣,但多数也是生在无暇之处,在那种处境当中很难获得修法的机会。纵然获得一次堪能修法的所依身,却不能如理修持正法,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执著暂时不会死的心”。因此,内心执取不死的方面,是趣入一切衰损之门;相反,能够对治“不死执”的“念死心”,就是趣入一切圆满之门。
下面引用古德语录说明。
普穹瓦说:“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
金厄瓦格西说:“如果清晨没有观修一座无常之法,白天就会被执著今世的念头所左右。”
寅三、无常并非浅法也非略修之法
【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及不应执,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非是堪为恒所修持。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因此,不应执著“忆念死亡无常仅仅是没有其余甚深法可修的人所修之法”,也不应执著“虽是应修之法,但这只是最初阶段仅应略为修习的法,不能作为恒常所应修持的法门”,应当对初中后三时都必须修习无常的道理,从内心深处发起定解而真实修习。
丑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分二:一、非此处所指的念死之心 二、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
【第三,当发何等念死心者。】
应当发起何等念死之心呢?论中首先说明,念死无常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并不是由贪执亲友等所产生的怖畏心。然后,再认定此处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并且从因、体相、作用三个方面分析这二者的差别。
寅一、非此处所指的念死之心
【若由坚著诸亲属等增上力故,恐与彼离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彼心。】
如果由于对亲属等强烈执著的缘故,恐惧和他们分离而生起怖畏,这是对于道完全没有修习畏惧死亡之理所导致的,这里并不是要让我们发起这种怖畏心。
寅二、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
【若尔者何,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故于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为后当来世间义故,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
那么,修习死亡无常所应发起的是何种心呢?即由惑业力所招感的所有身体,决定都无法超越死亡,因此对于死亡时将与所爱分离这件事,虽然心生恐惧,但暂时也无法遮止。为了后世义利的缘故,没有能够灭除诸恶趣因,不能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因,便这样死去,对此事则应当感到恐惧。如果思惟此事而深感怖畏,就会对后世的义利有所作为,由此便能使自己临终时没有任何怖畏。如果即生当中不能成办后世的义利,总的来说,就不能脱离生死轮回,特别则将堕入三恶趣中,所以临终时必定深生恐惧,悔恨忧恼。
经由上面二段的比较可以了知,世人畏惧死亡和修行人畏惧死亡有天壤之别,因为:前者是由贪执现世而害怕死时与所爱分离,这种恐惧毫无意义,而且没有任何助益;后者是由希求后世的义利,而畏惧今生不能及时成办实义而堕落,这种畏惧能使自心转入修善,所以有大利益。
【《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
往昔世尊转生为王子月时,有一个斯达萨子,想要吃王子,但王子月丝毫没有畏惧之色,神态安然。斯达萨子非常诧异地问:“世人都害怕死,为何你却不怕?”
当时王子月的回答,就是《本生论》中这一段颂文:“有情以惑业受生之后,纵然再如何努力也无法长久安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医治死病,因此害怕死亡而怖畏又有什么利益呢?如是若观察有情的实相,临死时人们想起生前所造的罪业,必将生起忧恼和悔恨,而且因为生前没有行持善业,害怕死后会在来世产生各种痛苦,因此临终时内心便会处在恐惧而蒙昧的状态。然而有什么事能让我心忧悔呢?我想不起曾经做过这样的事,而且我一生当中勤修清净的善法,身心始终安住在正法当中,那么谁还畏惧死亡呢?”
【《四百论》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
《四百论》中也说:“如果谁能在心中决定,认为自己必死无疑,那么依靠这个念死的心就能够舍弃怖畏,所以又怎么会畏惧死主呢?”
【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著,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
因此,如果再三思惟无常,忆念自己的身体、受用必将迅速舍离,就能遣除希望不离开身体、受用等的贪著,由于远离了贪著所引起的忧恼之力,所以对死亡的怖畏都不会产生。
上面通过说明不念死的过患和念死的利益,成立了“以心执取不死为一切衰损之门,忆念死亡是一切圆满之门”,由此我们便能明确念死的必要性,从而发起修习念死的欲乐。有了这个欲乐之后,再进一步认定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并不是随念死亡而畏惧死时将与现世分离的心,而是畏惧死时未能成办后世义利的心。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