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击要。第1要,你真的知道是什么吗?

作者:大树 分类: 般若专区 发布于:2024-1-18 11:23 ė253次浏览 60条评论
详述正体

在“见”、“修”、“行”三者中,首先详述“见”。

1、第一要直指自性本觉

见为广大浩瀚者

三句义之直击要

如上所说,所谓的“见”为广大浩瀚者是怎么样的呢?依照能直击轮回错乱之要害的“直指自性本觉”、“获得唯一确断”、以及“把握决定解脱”,此三句义的窍诀而修持,则能断除错乱之命根。就如同武艺超群手持利剑的侠士,能够直击敌人命脉取其性命一般,如果精通能够直击轮回命害的三句义之窍诀的话,则能直接无间地将轮回错乱显相的命根斩断。

首先自心松坦住

那么,怎样指授并认识自心本性呢?最初,指授尚未获得认识的“见”的方法——就法相乘而言,是以教、理来抉择“见”的:其中,如果是以经教来抉择“见”的话,则需要依据佛陀所宣说之经典以及后学所造之论著;

而以法理的方式来抉择的话,则是以“车乘七理”,“五相道理”,“有无生灭”,“四际生灭”,“金刚屑”以及“离一异”之法理等等来予以抉择。

而就密乘共同之宗规来看,是依靠三灌之“比喻智慧”,而以第四灌来介绍“真实智慧”等的方法来予以抉择的。

虽然方法很多,但就不共自宗大圆满的无上宗规而言:

首先,身如山王而不动,坦然而住,双腿散盘,双手以“心性休息手印”而放置,脊背伸直,眼睛瞪目直视于清明的虚空界,此即“身之安住法”。在《心滴耳传甚深卷》中有“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风直则心堪能”之意旨。

同样,语之气也应该自然舒缓地从口中呼吸,口中呼吸之气为智慧之气,鼻中呼吸之气为不净之气。这是因为有如下之密意:当气于“嘎滴水晶管”之中运行之时,二万一千种业风将于自地消融,种种虚妄分别错乱之显相全都将自然消散。《甚深见——虚空无云》之中有:

气之呼吸由彼齿间行,

嘎滴晶管连接心口要,

能使业风息止分别消,

直断之见自相径直生,

此乃觉性现前之窍诀。

又成就自在者——白足尊者曰:

气要鼻中不行口中行,

唇齿微张上下不相触。

气息极其舒缓而呼吸。又如《心滴耳传甚深卷》中所言:

语之风息无作自然于口中稍冗长地外持。如此安置的话,则能使往来之业风于自地而安息,一切虚妄分别烦恼自然消散,觉性本智之气将汇聚于界中,即为此道之殊胜法门。这就是“语的安住法”。

如是,心亦不动,不想、不修、不做任何的造作、取舍、破立。首先,需要自心松坦,将心自地安住在如虚空般的境界之上。如此安住的话,则心之粗大的散乱分别将消散而不生。在未见心性之本来面目,而又远离三时之粗大错乱分别的状态中,什么也不想,松坦而安住,此即是“心之安住法”。

昂宗珠巴仁波切的弟子全都被要求于此状态之上,行持安住四至五年的时间。上师麦彭仁波切说:虽然这是普基阿赖耶,但如果不依于如此之修持的话,清净本智是不会于相续中产生的。此为心之安住法。

依于如此之“方便”,则应通达“方便生”之本智。因此,按照自宗大圆满三种传承上师的传统惯例,大都是于心中一切涣散的分别念全都于自地消融之处而介绍觉性的。

不纵不擒无分别

如是外境色、声、香、味、触、法此六识之境显无论如何生起,分别妄想都不应外散于其上;并且无论三毒、五毒的分别如何生起,也不要依靠缘取于其对治法而向内收摄;而是应该松坦而安住。

平等松坦自然住

骤然惊心呼出帕

此时,过去的分别念已灭,未来的分别念未生。现在的分别念也自然消融,没有三时之分别念,而于自然无作的原始状态中平等而住,则应生起光明本智。但在初业行人的阶段,即使能够似模似样地护持没有纵擒分别念而自然安住的原始本性,但却不能除去单一之住分与对乐明无念之觉受的贪执之覆皮。好像是能于此种状态之上平等而住一般,三门松坦安住之时,觉受贪执之覆皮以及分别念之破衣又不能去除的话,则应为了除掉这些遮障并袒露出通澈、赤裸之本觉,而施予骤然、惊心、意外的、如降霹雳一般的“帕的”。

猛烈短促奇妙哉

在此所发出的不是具有调式或是如歌曲一般长而悦耳的“帕的”声,而应该释放出猛烈、有力而短促的“帕的”声。以此“帕的”声为缘,完全远离三时之分别蕴聚与觉受贪执的一切遮障,觉性本具之智慧将得以袒露。这样的觉性,是于无生之自性中却又无碍通澈的赤裸觉分;是远离八识之原始本智;是并非从前没有而新生的,而是从来就不曾离开过自己的超越俱生心识之本智。因此他为一切三世诸佛之圆明真心,为十万空行母之心血,为八万四千法门之精髓,于此无碍而获得赤裸认识的话,真是了不得!真是稀有难得之事啊!

非为一切空朗朗

此时,从一切有无、是非的概念当中脱离出来,即是“非为一切”。现前这样的,远离一切专缘的解脱,就是所谓的“空朗朗”。在灌顶时所用的介绍觉性的方法也与此方法相似,并且,它也是《声应成根本续》之中所阐述的介绍觉性的六种方法之一。由上师发出“啪的”声或者由自己给自己发出“帕的”声也可以,依于此,三时之分别蕴聚,一切妄想分别都将彻底断除,此时所呈现出来的即是此本具智慧现前之自性。

空空朗朗赤无碍

总之,所谓的“空空朗朗”是就心远离所缘的一方面而言的;而所谓的“赤无碍”则是就远离滞碍的一方面而言的。这样的话,应知其如金刚七法一般,无有滞碍地于外可以摧服一切实有之法;而于内却不被一切所毁坏。此时,心虽为“空空朗朗”,但并非如同顽空或者断空或假的“和尚见”一般,而是现前出超越此心的本智,空、明、无碍的赤裸觉分。应该知道,这就是所谓的“赤无碍”。

赤裸通透不可说

同样的,“赤裸通透”的觉性是远离一异、常断、有无、是非、生灭等一切戏论之边的。如此的本觉就如同通澈的水晶球一般赤裸、通透。而此赤裸之觉分是不能够用词句加以诠释的,也是不能以心念予以思量的。罗眠罗尊者所著的《赞母颂》中有云:

不可言思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虚空之自性,

各自本觉智慧所行境,顶礼三世诸佛之佛母。




法身本觉当认清

如上所述,在内观远离三时分别念的自心本性之时,所呈现出的远离一切中边的,清澈、明晰的觉性,此即是所谓的法身本觉,应当对此予以清楚的认识。

亦有偈句云:

现知觉性无碍明朗朗,

此即原始怙主普贤王。

因此,三门无有造作松坦安住之时,远离三时分别念的清澈明晰的觉性将赤裸地袒露出来,这就是大圆满百言一旨的立断见之关要。

白足尊者曰:

立断见之关要此觉性,

赤裸袒露护持此明清,

于此所言唯一绝对要,

此乃百言一旨之精要,

一切有缘心于当丁知。

如此,自心远离言思的自觉、自明、自知之相,如果对此获得赤裸证悟,并且使其能够完全周遍轮涅的话,那么,这就是周遍轮涅之本智,亦即三世一切诸佛之大法界意。朗卓大译师在其中教言说:

超越心所思议相,

具足自明与赤裸,

一切轮涅其周遍,

此即三世诸佛意。

因此,自心分别念无论如何放逸散乱,但都如同前方虚空中流动的微风一般,本性为空。如果于心性空而通澈、赤裸的性质获得确断的话,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麦彭仁波切曰:

此时前方之虚空,

见之即知如自心,

放逸散乱皆空性,

当得定解获确断。

在此以前,我们都心观于外,从而被错乱之力所驱使,不能见到胜义之实相。而现在,心向内而观,以自心内观自心,则自心本空的,远离一切中边的,四分离三的,赤裸的,明澈的觉性便会得以现前。这就是所谓的法身本觉。又如麦彭仁波切所说:

向外远观百万法,

不如内观心法胜,

于心外观之爱子,

今当向内而观之。

像这样的远离言思的,通透、清澈、明晰、赤裸的觉性,就是自生大原始智。因此,应该了知,于此本性之中,不论六尘之境显怎样生起,无非都全部是自生本智之力显与庄严。大译师白若扎纳在其口传中说:

离言觉性通透透,

越思心之垢染净。

自生本智此自性,

所显皆为法身饰。

又如华吉益西尊者在其教言中说:

自生本智越思议,

心性如空无中边,

入识所显无分别,

此即自生原始意。

因此,自生本觉之智慧,即是超越二取分别之境的心之实相,也正是它,亦如虚空一般,为上下、中边、方隅等何也不成立的本来清净之原始本智、离戏平等性。于此自性之上,无论八识之显现如何生起,都应护持于此自生自解之本性。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还有,多智晋美丹尼仁波切说:

此所修之本性,虽不可分辨,但又不失安住于对空、明、离言说之自性当下觉知的状态之中,除了对自性本觉的当下觉知以外,还不应有能知与所知二者……

又如麦彭仁波切所说:

安住于本觉之上时,应观察是否与下文所述之状态相同:无一物可见,虽不见但又彻底明晰,虽散但自性不变,不散却远离缘依。

如此,一点也不是依闻思与对因理之思辨,而是在实证经验的基础上,予以指认心无基离根的、无生但又清明无碍的、空明的、清明的、广大的赤裸本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认识之自性。

因此,《修证道歌》中说:

所显当以力断慧剑,

直击生于中边之心,

破除孰是孰非分别,

确认所应护持自性。

直指自性本觉第一要。

以上,即《三句击要》中的直指自性本觉第一要。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认识见的话,即没有修持中所应护持之方便。因此,首先认识本觉非常重要。而此本觉呢,既不是从别处找来的,也不是前所未有而新生的,而是与自己本来就未曾离开的俱生本智,此即是“直指自性本觉第一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