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修行者最重要的事——认出心性(直指本来面目之5)
决断“这就是了”!
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如果修行者,还没有“认出心性”,就应该去“认识心性”。“第二个要点”是“唯在这里决断”。你不应该,为了要“唯在这里决断”而“唯在这里决断”。但是,修行者通过“认出心性”,他的疑虑,就会自然而然的消失,进而决断“心性究竟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无法由其他人来决断,反而,必须由他自己来决断。在“离于疑虑”的刹那,你就已经决断了。如果你,无法告诉我“心性就是这个样子,我决定了”。那么,我仍然觉得“是的,他是这么说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心性”是一个“分别念彻底被剥除的刹那”,而且,当一个人体验到“那个刹那”,就能够,非常容易的决断“这就是了”。
1、离于“三时的念头”,就“认出心性”
“法身”的“体性”,既是“离于念头的”,同时又是“本然的”“赤裸的”,它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法身”的“体性”,不可能是,在“离于念头”的同时,又有点“昏沉愚痴”。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能称为“本然”(赤裸)。“法身”的“体性”,应当是一个“离于任何分别的刹那”,但是,在这同时,它是“彻底清楚明白的”(明了的)。如云:
离于分别,就是“原始的本然无遮的心性”。“原始”意味着,它是本净的心性。“本然无遮”意味着,它没有被“不同的烦恼”所改变,所遮盖,所损坏。在“念头消失”的刹那,立刻有一个“本然无遮而且彻底清楚明白的时刻”。这不是一种“失念的状态”,也不是“昏沉”“迷惑”“半昏厥”。这是我们要在“座下”去了解的事情,不是要在“座上期间”进行沉思的主题。在这个“即时的本觉或本智的刹那”,“贪嗔痴三毒”消失了,没有什么,比“这个刹那”更特别更殊胜!如同“毛发无法存在火焰中”,在这个“无分别智的刹那”,“三毒等念头”无法停留。“心性”是“离于三时念头的刹那”,“心性”也是“离于分别念的当下本智”。如云:“心性”离于所有过患。意味着,在“认出心性”时,“三毒”完全不存在。你应该先认识“是什么还没有被认出”,这个要点是关于“什么应该被认出”。
“已经认出心性”后,你要增盛这份“认出”。在“大圆满”,这就是“直指窍诀”。在“大手印”,使用“根本”“光华”“力用”三者,指的是“体性”“自性”“大悲妙力”。“无生”是“体性”,你要决断它,才能“实证大手印”。“无碍的大悲妙力”就是“明性”,在“大悲妙力”中,有种种化现,它跟“妙力”相同,也就是“明空无别”。在“中观派”,必须“离于二边”。“二边”指“起分别”。比如“他像这个或像那个的想法”。“彻底离于二边”意味着,你安住,而不起任何的“造作”“分别”,直到如同虚空一样“通透无碍”“本然赤裸”。
2、掌握你的本然席位
我们的“本性”(本初状态)被定义为“空”“明”“自生智”。当你开始试图去“改变”“提升”“伪造”“造作”它时,它就被糟蹋了。在你开始“造作”任何事情之前,应该先掌握“你的本然席位”,也就是“如实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细微”但是又“非常单纯”而且“不复杂”的状态,它是“明空双运”。但是,在开始谈论“本性”时,我们也必须除去关于“本性不是什么样子”的种种想法。所有决断,这个本初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子”“究竟不是什么样子”的不同方法,都变得非常复杂。根据诠释“本初状态”的“精微程度”,而有“不同层次的法乘”。但是,在另一方面,可以“让它保持如是”“不去造作它”,这样一来,它就会像“它初始的模样”。“让它保持原样”就是“道”,“彻底而且如实的实证它”就是“果”。基(本性),道,果,三者不是“三件不同的事情”。在大手印,如云:“本智”是非常微细的,极微细的,“本智”如同“虚空的中心”那样“不坏”,“本智”比微细更微细。“本智”无法被当做“一个思维的对境”,“本智”如同“虚空的中心”那样“不坏”。“不坏金刚”意味着“不变的功德”,它是“不变的”。你必须去认出“那不变者”,如同“虛空”一样,没有起始,没有中间,没有尽头。在大手印,“直指窍诀”的第三句话是:你是你自己的父亲,在那无始无终的显相中“松坦”“休息”。“般若波罗蜜多”是佛陀的珍贵法教,其中,也包含了“直指窍诀”,这个“直指窍诀”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它是无法言传的,不可思议的,无法形述的。它不是一个,能够被当做“谈论”“思维”“举例说明”的对象。之所以被称为“超越的智慧”,是因为,它超越智慧。就一般而言,“智慧”意指“思择”“思择慧”,也就是“去分别”“去思议”。“般若波罗蜜多”不是一个能够“被分辨”“被思维”的状态。
3、心性不是虛空
“认出自性”时,最重要的是,你要了解“当下的刹那”被指出了,就是在现在被指出了。“当下的心”显然是有的,但是,不论你多么努力的注视它,而且,即使寻寻觅觅百万年,永远不会发现,一件可以说“那就是自性”的事物。[玛吉拉尊者]对恶魔云:你这个恶魔,除了一个“空心”的“空的念动”之外,我没有看见,你具有任何实有,甚至连佛都没有看见你。不论如何绞尽脑汁分析,多么努力想要追查“心”这个东西,除了发现“它是空的”,我们一无所获。尽管用“虛空”来形容“心性”,但是“心性”不是“虛空”。如果“心性是虚空”,“心性”就会变成“空无而且非明的状态”,所以不能说“心性是虚空”。“心性”不是“虚空”,虽然,虚空是空的,但是,虚空不知道,不明了任何事物。我们所谓的这个“空”,却能够认知,能够明了。“空分”跟“明分”是“无别的”,你无法分开“空分”跟“明分”。我们或许没有“受到任何教育”或者“彻底愚蠢无知”,但是,仍然能够认识到这个事实:我们找不到任何被称为“心”的事物。心是空的,但是这“空”,能够明了,能够认知。不像“虚空”,无法认知,无法明了。之所以每个人知道“心是空的”,是因为“心是明的”,“心”明了诸法。如果没有这份了知,没有这份感知能力,这个世界,就会“完全是空的”。即使连“色相”“声音”等,也是“空的色相”“空的音声”,它们无法了知诸法。“这分了知”是“心的明分”,构成这个世界的五大种(地水火风空)全都“没有明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