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需要广泛次第的闻思
像我们初学的,确实需要广泛的闻思,但闻思过程中注意次第,也要尽量把每部论的大意搞清楚,然后用到自己的修行上,否则就如索达吉堪布在《弟子规》中说:“学习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希望大家学有所专、修有所成,切莫像野牛吃草一样,贪多嚼不烂,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通。”,好像什么都知道就是说不出来,那是还没有懂,只是知道。索达吉堪布在《日修闭关要诀》中也说:“本人是在一个窍诀上完成一生的,诸多传承上师 [阅读全文]
实修时见解应该与修法相对应
如共修时强调的,我们的见解应该与修法相对应。例如我们现在所闻思的法义来说,从总说的角度可以属于三十六道品(参考《辩中边论》)中小资粮道的“四念住”部分(参考《大念住经》),即观身不净(另外还有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和观法无我),如《三戒论》中说由心安立种种乘法,种种乘法又安立各自的见修行果。按照乘次来分,依据见解的不同,可以分为小乘四念住(参考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净心法要》),大乘四念住(《入 [阅读全文]
推荐闻思索达吉堪布的“三大宝库”
三大宝库是索达吉堪布翻译,注疏,讲记的整理汇集。
一般学的比较多的是《智悲宝库》,例如入行和前行,参考比较多的《妙法宝库》,但《显密宝库》才是三大宝库的精华,涵摄从显宗的基础,五部大论,乃至密宗大圆满的所有内容。
也可以说《显密宝库》里所有内容是精华,《妙法宝库》是对《显密宝库》的部分内容的简要解释,《智悲宝库》则是对《显密宝库》的部分内容的详细解释。
次第则是先《智悲宝库》 [阅读全文]
关于学修《<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略述(待整理)
一、本释的重要性
在《〈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以下简称《略释》)中上师说:“《略释》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修行的必经之路,若想避开此路而成就佛果,自古以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相信这一点原来补充过的《三主要道》相信大家还有印象。同时,在《入行论》第一品也讲到很多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当年阿底峡尊者进藏时,着重弘扬的就是菩提心,后来他有些 [阅读全文]
关于“菩提修心班课程”与“前行”的关系
菩提修心班课程:
《禅修指南》《三戒要解(上)》《开启修心门扉释》《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前八品)》《中观四百论广释(前八品)》《四法宝鬘论释》《解义慧剑释》等理论与实修圆融的修心法要。
《禅修指南》就一节课,是上师开示的麦彭仁波切的禅修法,即“索达吉堪布第14次双语开示”。传讲了禅修前行、中间如何安住以及最终如何获得稳固的窍诀,详细的也可以参考《入行论》,例如“前行的前行”的“发菩 [阅读全文]
讨论:关于实修中观方面的一些问题
在 2014年曾经向一位师兄请教过关于“中观”方面如何实修的问题。
我的提问:
关于实修的问题,我闻思了一些《中观》方面的论典,很想能够真正趋入所讲的境界,但不知道怎么实际修持。按照大上师讲的《中观庄严论》是见解,《四百论》为实修,《入中论》趋入,慈诚罗珠堪布在《成智青莲花*略释》中说:“要想体会、证悟中观的见解,还是要靠密法的窍诀”。我现在这里有点没有方向,只能暂时以原来学 [阅读全文]
齐美仁真堪布:《心经》要义之辨析
佛陀二转法轮所宣讲之般若,大略言之有广般若、中般若、略般若之分。广狭般若之意义,在《心经》里已涵摄无余。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几句话藏汉文译本的顺序略有不同,此处只就藏文译本作一辨析)这四句,又是整个《心经》精华之要义,若能明了这四句经文的意义,也就抓住了般若空性的本质意义。
下面就对这四句话作一扼要分析:
首先来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 [阅读全文]
《入行论》学习辅导的内容汇总
由于个人因缘的不具足,我也只辅导14届一年半的时间,所以给您经验不多,您大概参考一下吧。
很随喜师兄能够发心带班辅导,关于这方面您可参考一下:
关于新学员学习和辅导的一些建议:http://blog.ezerg.com/?post=282
辅导员讲解颂词的一些体会:http://blog.ezerg.com/?post=174
如果您辅导的是《入行论》可以 [阅读全文]
索达吉堪布:对辅导人员的开示
现在有些法师和居士,内在的智慧虽然很不错,但都缺乏训练,所以表达非常困难。所谓训,即老师给予教训;所谓练,即自己再三练习。以前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训练。后来教育学生,也长期训练他们,其中柏拉图表现最为出色。
作为修行人,在修行、讲考、讲经说法等方面,一定要再三训练。若没有训练,即使内心充满智慧,因为胆量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临场表现就会很差,让人不起信心。
对我来讲,因为 [阅读全文]
入行论补充:如何面对修法的违缘
对根本上师应该经常祈祷,如果自己心里很烦躁,出现修法违缘时,在家里或者到山上呼唤自己的根本上师,这种祈祷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讲是始终不能离开的。——《远唤上师·悉地藏流》简释
如《前行》中传授“轮回痛苦”,三界六道所有众生均被三苦所逼迫,人道还有八苦,我们时刻都在感受苦,所以遭遇违缘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不可陈避免的。《中观四百论》中说:“由苦而生嗔”。《大乘百法名门论》中也说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