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大圆满中,认出觉性,即得解脱
认出本觉时,一切都解脱。
在认出本觉的刹那,有三种解脱。虽然这三种解脱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生起即解脱」与「自解脱」,但它们仅仅是以不同的名称描述同一件事情。
在认出本自解脱之本觉的刹那,一切皆圆满,犹如所有不同的诸脉从不同的器官汇聚在体内的一个交合点。一旦我们认出或认识本自解脱的本觉状态,三种或四种不同的解脱方式就有如不同的面部表情,纯粹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阅读全文]
《广论讲记》摘要第99课——下士道业因果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子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
丑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一、总示 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寅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分八: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忏悔 二、堕罪还出 三、以四力忏悔罪业 四、有关恶净之理的难答& [阅读全文]
《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43课建立离实一破常法之实一破自宗
对于外道所承认的常法,前文通过不同的论证已经遮破了。内道有部宗认为:前识、后识共同所见的有一种无为法,叫做抉择灭。这种抉择灭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只不过是宗派的一种假立而已,现在主要抉择这个问题。对此,不仅本论以理证遮破了其常有,而且,《释量论》中也对其进行了遮破:“坚石金刚等,境不观待他。”他人所承认的石头、金刚等坚实的外境,是不观待任何法而产生的,它自己就是刹那刹那灭尽的。“故众生之识,应成 [阅读全文]
《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46课破我品
乙二、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分二:一、人无我真实性之瑜伽;二、法无我真实性之瑜伽。
丙一、人无我真实性之瑜伽分三:一、破除计我;二、于无我义断诤;三、结成远离常断。
丁一、破除计我分三:一、分破所许我相;二、别破计彼为作者;三、摄要而破。
戊一、分破所许我相分三:一、破胜论派所许之我;二、破数论派所许之我;三、破尼也耶派所许之我。
己一、破胜论 [阅读全文]
祖古乌金仁波切:从心进入心的本性
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从法身佛下至最微小的昆虫,无一例外。这种证悟的本质在个别的有情众生之间,没有品质或大小的差异。然而,诸佛和正等正觉的菩萨们从一开始就已经斩断二元分立的心的活动,这就是诸佛、菩萨异于有情众生之处。诸佛、菩萨的心是以慈悲事业的形式来展现,为了教导其它的众生,诸佛、菩萨的慈悲事业透过化身和再化身的方式在轮回中显现。
另一方面,有情众生已经落入二元思惟的控制,凡夫的注意力 [阅读全文]
《广论讲记》摘要第98课——下士道业因果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子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
丑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一、总示 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寅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分八: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忏悔 二、堕罪还出 三、以四力忏悔罪业 四、有关恶净之理的难答& [阅读全文]
《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42课建立离实一破常法之实一破自宗
有部宗认为:获得圣者智慧时,不论是预流果、一来果或是阿罗汉果,他们的智慧是刹那性的,而他们所安住的法界无有任何因缘所作,是常有不变的无为法。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境是无为法则有境也应该是无为法,如果境是无为法而有境是有为法,则如同上一颂词所说:“前识所了知,自性若随后,前识亦变后,后亦成前者。”
任何外境和有境都是互相观待而安立的,有多少外境就有多少有境,如果没有外境,执著它的有 [阅读全文]
《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45课破我品
破我品第十
现在学习的是后八品的“方便生胜义之真实性修习之瑜伽”,在前面的第九品中,大家学习了“总说甚深缘起真实性之瑜伽”,接下来要具体、深入地学习甚深缘起的真实性,即“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
乙二、别说无我空真实性之瑜伽分二:一、人无我真实性之瑜伽;二、法无我真实性之瑜伽。
因为众生的无明妄执,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所以无我空的真实性瑜伽,也就相应地分 [阅读全文]
大圆满三部,心部、界部、窍诀部,每一部都是独立完整之道
大圆满三部它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三部相应于“椎击三要”:直指然后确信无疑,然后融摄任运或者叫解脱自信。南师也说过它有身语意、外内密的一些特点,但是他又强调三部是相对独立的,心部、界部、窍决部都可以究竟证悟。
只不过是说要显现虹光身……但“虹光身”不等于是“唯一的究竟证悟”,这是两码事儿。(虽然)虹光身被认为是大圆满最高的证悟的显现形式,但不是说究竟证悟必须显现虹光身。释迦牟尼F也没显现 [阅读全文]
《广论讲记》摘要第97课——下士道业因果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子二、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 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四、深信业果之总结
丑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一、总示 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寅一、总示分八:一、日夜恒须观修业果之理 二、观修业果唯一须按佛所说而获决定之理 三、从空性中显现业果之理 四、不思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