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的十二个引导文分别作概括
《前行》的十二个引导文分别作概括
● 外共同前行的六个引导文
第一、通过思维暇满难得,使闲暇之身变得有意义。一个人要产生修法的意愿,是很不容易的,非常难。只有了知暇满难得,了知如《景德传灯录》所说的“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才愿意踏踏实实地过一个修行的人生,不使人身空耗。
第二、通过思维寿命无常之理,来鞭策自己精进。如果这个人身能千年万 [阅读全文]
2015-04-12 入行论第33-34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共修第33-34课。本次学习的内容包括了“受持菩提心”的前行、正行和后行部分的内容。
上次共修主要学习七支供的“回向支”和“为利他而修心”的大部分内容。本次学习“回向成为利众之因”的最后几个颂词,然后学习正行部分的内容,最后学习后行“令自他欢喜”的大部分内容。
至此,第三品“受持菩提心”的全部已经基本完成。正行部分只有第33课一课内容,后行部分包括第34-35课,通过 [阅读全文]
索达吉堪布:念诵时是用藏文还是汉文
用藏文、汉文念都可以
念诵时,用藏文念[1]也可以,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因此,能用藏文念最好,观想的意义可以提前对应好。如果你觉得藏文不好念,再加上观想也不方便,那用汉文念也可以,应该是一样的,而且念诵、观想都比较容易。
因此,用藏文、汉文念都可以。像我们现在念的《二十一度母赞》,你用藏文念,那它有金刚语的加持;而用汉文念,也是僧众用缘起咒加持过的,而且你在念的 [阅读全文]
2015-04-05 入行论第30-32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共修第30-32课内容。
第30课学习回向支,此前曾利用“前行”课程的课后题给大家讲解过回向的重要性和如何清净回向,此次重新再复习一下。第31-32课学习“为利他而修心”部分的内容,此部分为生起菩提心的前导,特别是“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及为实修窍诀应该重点记住。请大家有时间提前做好预习。
下 [阅读全文]
益西彭措堪布:开示四个学修方法
为了能使大家更好地思维、串习圣天菩萨这些善巧的引导,这里我针对这段时间大家在学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第一品的偈颂,来讲讲四个方面的学修方法。
第一、消文要深入、真切
我发现有些道友在学习时,消文还不够深入和真切,导致还不能完全领会圣天菩萨的本意。
比如说“常倒”这个词,很多人没有把“倒”理解到位,导致口里说着“常倒”,心里却还习惯性地把“常”当作是正确的,这样对获得法义的加持就产生了严 [阅读全文]
2015-03-29 入行论第28-29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共修第28-29课,并且会结合科判和颂词简单总结一下第二品“忏悔罪业”的内容。
第28课为《入行论》第二品“忏悔罪业”的最后一课,学习四对治力的“现行对治力”(理当精进、迅速精进和如何精进)和“返回对治力”(意乐和加行)。学习完成后,结合《普贤行愿品》简单总结一下本品内容:供养支、顶礼支、皈依支和忏悔支。
第29课继续学习“七支供”的随喜支、请转法轮支和请不涅槃支。此 [阅读全文]
慈诚罗珠堪布:四依法以及与思闻修的关系
1、四依法的内容
很多佛经中提到过“四依法”,所谓“依”,即可靠、相信的意思。它告诉我们,在众多佛经中,我们可以相信什么、依靠什么。
对每个修行人来说,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修行方面,四依法的四个标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时常会发现,佛陀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与第三转法轮的佛经内容有所不同,甚至有表面上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该怎样去理解,如何辨别佛经的终极思想和暂时的方便说法,如何 [阅读全文]
阿琼堪布:有关直指心性的一封信
自在成就者班诺布转世仁波切座前:
现简单向您恭敬回函
得知您的法体安康,非常高兴。我也一如既往,没什么新的变故。从现在到下月初之间,算是闭关,之后应钦珠仁波切要求,拟以寂、怒、金刚橛三种法作为供养,满其所愿。特意敬呈的是,您的不少弟子到我处做了证悟供养,然除了混杂吗哈约嘎见解之自性明空说法外,认识到远离三世分别念之觉空赤裸智慧者,我觉得还是比较少。因此提出以下拙见,敬请参考。
[阅读全文]
2015-03-22 入行论第26-27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共修第26-27课,继续学习“忏悔罪业”的内容。
我们正在学习如何受持菩提心,分为加行、正行、后行,现在讲的是加行中的七支供(还有为利他而修心)。供养支、顶礼支和皈依支已经讲完了,现在是讲忏悔支。忏悔支主要通过四对治力来宣讲,上次共修主要学习了“所依对治力”中皈依的原因,本次共修主要学习的“皈依的对境”和“如何皈依”。以及“现行对治力”中精进对治和迅速精进的内容。
上 [阅读全文]
2015-03-15 入行论第24-25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首先提醒大家,我们共修的时间调整为周日下午16:30分,这周共修新法本的内容,即第24-25课。
上次共修我们总结了年前学习的菩提心的本体,分类,得受方式和条件,如何圆满菩提心等问题;还讲了七支供中“供养支”的六种方式和“忏悔支”中造罪的六个条件的记忆方法,主要还是结合《普贤行愿品》来学习,建议大家有时间反复串习;同时也学习了“皈依”,学习了皈依的方式,上师也传授了皈依戒,并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