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60课——下士道皈依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子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
丑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分二:一、宣说此处皈依之因 二、宣说皈依二大要因
寅二、应皈依此之因相分三:一、广说 二、摄义 三、教诫应重主因——深信
卯二、摄义
[阅读全文]
敦珠法王:大圆满的加行见地
敦珠法王开示 1979年5月19日于伦敦
无论如何修,俗义谛和胜义谛皆是相依而存在的,就如同方便与智慧、经验与空性。修习加行即是方便。在最后上师相应法中,上师与你合而为一,禅修安于万法究竟的本质上。
上师能指出道,并为修行道上的所依,因此在修习任何法之前,我们要先顶礼上师。
然后观人身是难得、自由与暇满,人身是解脱道上的根本。其次观无常与死亡,万法不离 [阅读全文]
《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3课著论五本由谁所造
《中观庄严论》由静命论师,也即菩提萨埵所造。而《中观庄严论释》则是由全知麦彭仁波切撰著的,其传讲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印度那烂陀寺诸位班智达的传统,以著论五本[ 著论五本,即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有何必要。]进行传讲。现在正在讲第一个问题,这部《中观庄严论》到底由谁所造的。
下面讲《三摩地王经》中对菩提萨埵的授记。
【此外,《三摩地王经》中也云:“末法浊 [阅读全文]
《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6课断常执品高际必堕
庚五、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这一科和庚一侧重点有所不同。死无定期是突出死主随时会到来,所以要保持警惕,而“庚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则侧重于寿量无定,说明凡夫不畏死的理由都不能成立。
设问:虽然确实可以现见到很多死,但是至于我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是不定的,到底是一百年后死,还是一千年后死,现在还不知道。所以来日方长,现在又何必那么害怕死呢?
答:
[阅读全文]
《广论讲记》摘要第59课——下士道皈依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以下总结修苦的内容。
以下士道而言,我们修苦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寻求后世安乐的下士意乐;修苦的方法,就是观察修,内心缘三恶趣的苦事数数观察、思惟、衡量;观察修的必要,即为了修心、转心,将内心转成恒常猛利的厌离心态。只有反复思惟恶趣苦相,内心才能生起热恼,发起猛利的厌离,继而以下士意乐摄持,遮住心缘恶法转动的势力。所以,宗大师强调:“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若 [阅读全文]
《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2课著论五本由谁所造
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分初义、论义、末义三个方面,初义也分为对殊胜对境礼敬赞叹、描写立誓、全论内容。前文分别对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以及本论的作者——静命论师作了顶礼。下面讲麦彭仁波切对这部论著的赞叹,以及通过何种发心来写这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也就是立誓言。
彼之妙语精深中观庄严论,汇聚十万理证江河之大海,
千万胜智龙王游戏之彼 [阅读全文]
《中观四百论讲记》摘要第5课断常执品生际必死
一、思维生际必死规则而修习无常分二:一、正说其义;二、广说彼之理。
己二、广说彼之理分五: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二、思维一切有情死之自性而修习无常;三、思维无由方便令却退而修习无常;四、思维死成现见法而修习无常;五、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庚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
下面首先是提问。对提问的内容,要反观自心,思考在自己的心中,有没有这样的颠倒执著 [阅读全文]
憨山大师:初心修悟法要
1 如何修悟
若论此须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成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於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 [阅读全文]
《广论讲记》摘要第58课——下士道三恶趣苦摄义
寅三、思惟三恶趣痛苦之相分五:一、思惟地狱所有众苦 二、思惟旁生所有众苦 三、思惟饿鬼所有众苦 四、三恶趣众生的身量 五、摄义
卯五、摄义分四:一、乃至未生体验之间须修习 二、生体验后亦当修习 三、教诫须阅读经藏而思惟 四、思恶趣苦应发之心
辰四、思恶趣苦应发之心分三:一、由思恶趣苦而发忏悔心&nb [阅读全文]
《中观庄严论解说》摘要第1课论名顶礼
《中观庄严论》是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总的庄严的一部大论典,注释由全知麦彭仁波切撰著。这次我们所宣讲的,主要是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也叫做《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首先看《中观庄严论》的题目。所谓的“中观”,有文字中观、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或者将其解释为“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通过弥勒菩萨和龙猛菩萨的智慧可以开显,其中,直接含义以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