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课后题:请熟悉并修持整个往生法。
往生法从上师从第138课开始讲解,至本课结束共5课。
1、名称:此法被称为正行支分捷径——往生法。往生法在藏文中叫颇瓦,意思是迁识,迁移心识。
2、必要性:我们知道,对每一个人来讲,不论你信佛不信佛,死亡都是无法超越的。而当你离开世间的时候,如果有一种简捷的修法可以助你往生,我想谁都会希求的。而这一“往生法”,就是这样的修法。有了这一修法的境界,何时遇到死亡,也都不必害怕了。
◎ [阅读全文]
《前行》:此往生法乃不修便可成佛法
此往生法乃不修便可成佛法
所以说,这一深道往生法的教言,是不修便可成佛之法,也是以强制性的方法使罪孽深重者得以解脱的密道。
这里的所谓“不修”,不是说完全不修,而是说不必用三大阿僧祇劫长久、费力地去修,只是在练习好这一简易修法之后,便能往生,即使是罪业深重的人,也可以强制性地往生。因此,和显宗的净土法门相比,有些念佛的修法是很殊胜,但说实在的,这里 [阅读全文]
普巴扎西仁波切:上师瑜伽总摄五加行
上师瑜伽总摄显密从因地直至果位之法,亦自然涵盖五加行。五加行从皈依开始,为佛教一切修法之基础,通过五加行之如法修学,可以圆满成就之法器,为后续正行修法奠定基础,故此法极为重要,乃初学者入门必修之法。自宗传统修法亦强调需修完五加行后方可修持正行。
然诸多在家居士常有疑虑:面对现实生活与日俱增的压力和五加行庞大的数量,若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五加行之修学,趋入正行修法岂不变得遥遥无期?故有 [阅读全文]
《前行》:精进修持上师瑜伽
精进修持上师瑜伽
这样的上师瑜伽,莲师心咒的念修数量绝对要圆满一千万遍,因此应当尽力念诵,务必达到要求。
倘若不这样,认为这些仅仅是前行法门,并不那么重要,或者声称要修高深莫测的正行法,而没有空闲时间来修前行,表面观修生圆次第等等,这些人正如世间俗语所说:“牛头未熟尝其舌,床尚未暖伸其足。”
“牛头未熟尝其舌”,意思是,煮牛头时,如果 [阅读全文]
2015-09-25 入行论第80-81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共修第80-81课,继续学习《安忍品》中的修持安忍方法。
安忍品主要掌握两个因和三个对境,即两因:强行我不欲和阻挠我所欲;三对境:我、亲友和怨敌。而不欲又分了四种法:经历痛苦、遭到轻蔑、听闻粗语和鄙语。本品的科判也按照这两因、三对境和四种法来安立的。
所以修持安忍方法分为五大部分: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四、破嗔于怨敌造罪 [阅读全文]
《前行》:以五种了知而修“视师如佛”
这样的见地,如何修持才能生起来呢?要以《前行备忘录》中所讲的五种了知而修。
第一、了知上师是佛:
即使按照不了义的观点,真正的上师也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如水月一般以缘起而显现于世间。如果把上师执为实有相状的色身,并将上师视作平凡者,就不能成为自相续生起智慧之清净近取因,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而且,世尊也说 [阅读全文]
宗萨钦哲仁波切:龙钦宁提上师瑜伽三层次
我们能够有缘拜读伟大的上师龙钦饶绛的真实化身──顶果钦哲仁波切关于上师瑜伽的开示,是多么幸运啊!历史上所有的伟大钦哲珠古们都把龙钦宁提法门珍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内修法。由于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必要的智慧和福德,对上师的真实信心也是希有难得,能从钦哲仁波切这样的上师得到这样的开示实在是非常殊胜的加持。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证悟。事实上,获得证悟完全等同于遣除自己的无明,而无明的根本即是“我执 [阅读全文]
《前行》:于一切威仪中修上师瑜伽
于一切威仪中修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不仅要入座修持,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也应当时时修持。
比如,不论你要去哪里,行走时就将上师(或整个皈依境,或坛城)观想在右肩上方的虚空中,作为右绕的对境。这样一来,你走了多远,每一步也都成了转绕的步伐,功德非常大。因此,修行境界好一点的人,不一定非得关起门来闭关、坐禅,即使是发心、做事,甚至是行走于大城市的街道上,也还是可以观修 [阅读全文]
《前行》:修上师瑜伽一生成佛
修上师瑜伽一生成佛
从前,藏地有一位大成就者说:“每天至少作十几次祈祷上师,若无感应,就算我胡说。”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以恭敬心及猛厉信心常常祈祷上师的人,修行是很容易的。如果断了这种祈祷,依靠自力修行,是很难行得通的。
第四世班禅大师曾说过:“一生成佛法,具相上师尊,一心诚祈祷,是深密法集。”意思是,一生成佛的方法,唯一就是对具有法相的上师,一心一 [阅读全文]
《前行》:大圆满依上师瑜伽而证悟
大圆满依上师瑜伽而证悟
按宁提(心滴)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依靠上师瑜伽,便可获得证悟。
在下乘宗派[1]中,要凭借因明、中观的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
在下续部[2]中,要先获得共同八种悉地之后,才能取证究竟的殊胜佛果悉地;
在其他的上续部[3]中,则要通过第三灌顶[4]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
但自宗大圆满的观点认为,唯一依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