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07课——行菩提心学处持戒、安忍
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六度。前面已讲了布施度,今天讲持戒度,也叫尸罗波罗蜜多。
尸罗,译作戒,戒是一切功德之本,有大小乘之分。大乘的菩萨戒,须以小乘别解脱戒为基础,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也说:若具有七种别解脱戒的任何一种,方有菩萨戒,否则菩萨戒便无依处。
可见,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此义其实源于《华严经》 [阅读全文]
《广论讲记》摘要第16课——亲近善士
丁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二:一、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 二、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首先宣说道的根本——亲近善知识的轨理,再说亲近善知识之后,应如何依三士道修心的次第。
戊一、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分二:一、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二、总略宣说修持轨理
在亲近善知识的引导中,首先为了令学人生起定解,而稍微展开来叙述,然后总的略说修持轨理。
[阅读全文]
《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16课——人类之苦
前面已经讲了地狱、饿鬼、旁生三趣当中的痛苦,今天开始讲人类的痛苦。
丙四(人类之苦)分三:一、总说受八苦之理;二、别说八支分苦;三、劝诫为摆脱人间痛苦勤修正法。
丁一、总说受八苦之理:
人类亦无安乐时,悲伤苦恼烦乱等,
一苦未消一苦至,食用杂毒食变苦,
衣食行过患病等,生后痛苦为行苦,
即是三大根本苦,生老病死怨憎会,
爱别离与求不得,近取八分苦无量。 [阅读全文]
《前行广释》摘要第106课——行菩提心学处布施
前文讲了三种财布施,即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今天开始讲法布施。
庚二、法施:
所谓的法施,就是为他众灌顶、传法、念传承等,想方设法令他们相续奉行善法之举,也就是说,以前不信佛的让他信佛,信佛的让他增上,总之给他播下善根,令其懂得佛法的甚深意义。
◎ 讲闻佛法的功德
严格意义上讲,说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法相,而且最好是出家人,这种界限很高。 [阅读全文]
《广论讲记》摘要第15课——圆满说法轨理
戊二、说法轨理分四: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四、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己三、以何意乐加行而说分二:一、意乐 二、加行
庚一、意乐分二:一、安住五想 二、断除六过
辛一、安住五想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中,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谓于自所应起医想,于法起药想,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 [阅读全文]
《前行广释》摘要第105课——行菩提心学处
前文已介绍过“愿菩提心”的学处,即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今天开始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行菩提心一旦在相续中生起,功德就会日日夜夜增上。如《入行论》第一品中云:“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生起行菩提心以后,从那时起,即使在某些时刻你并未忆念利他,比如睡眠或放逸时,但善根福德仍会不断增上,其量无有边际,犹如虚空。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分六 [阅读全文]
《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15课——旁生之苦
丙三(旁生之苦)分二:一、痛苦之理;二、劝勤修法。
丁一、痛苦之理:
海居旁生四洋中,互相啖食苦无量,
住于黑暗洲海处,畏食寒热饥渴恼。
前面讲了地狱和饿鬼的痛苦,现在讲第三个科判——旁生之苦。旁生的痛苦也是无量无边的。我们在身边也经常看得到各种动物。它们有些是因为人类的加害而感受痛苦,有些是因为自身业力现前,转生为特别愚笨无知的生命而感受痛苦。
大体而言,旁生有 [阅读全文]
《广论讲记》摘要第14课——依六种想、说法轨理
庚二、依六种想分三:一、六种想 二、须对照自心而实修 三、对于摄义必须作意
辛一、六种想分六:一、于己作病者想 二、于师作良医想 三、于教诫作良药想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壬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分三:一、呵斥不实修与略修之过 二、于己作病人想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三、认定殷重之后教诫作殷重修
癸三、认定殷重之后教诫作 [阅读全文]
《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14课——饿鬼之苦
• 修行需要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修行人就要特别对三恶趣的痛苦再三思维。在思维过程中,有些人可能在道理上是明白的,但从来也感受不到饿鬼的痛苦,这说明修行还没有到位。不仅仅是饿鬼的痛苦,实际上修任何一个法,都一定要深入下去,这很重要。
• 闻思需要广泛
所以,我们要学佛的话,就一定要学习真正的佛法。现在很多人办个皈依证,挂着佛教徒的名,但既不学习也不修 [阅读全文]
《前行广释》摘要第104课——圆满愿菩提心学处
今天就讲完愿菩提心的学处了,从第七册开始,继续讲行菩提心。前面讲了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最后一个菩提心中,讲了一些公案,下面还要接着讲。
◎ 宝髻国王布施顶髻的公案
宝髻国王是佛陀的因地,他布施身体的经历,实实在在发生过,我们不能看成一种传说。佛陀因地的每一个公案,我们用来衡量自己时,都会感到非常惭愧,尽管自己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发过心,但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忘记, [阅读全文]